名称:省培
时间:2014年11月5日下午
地点:江苏师大云龙报告厅
内容:《我和祖父的园子》
执教:江苏特级教师,江苏省泰州姜堰去东桥中心小学校长沙华中
课前交流:
你怎样记住我的名字的?
上课
1、 这节课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开门见山
2、 通过这么多遍的朗读,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3、 有一个关键词是什么?有趣、童真、小女孩做的傻事。生板书
4、 这个小女孩叫什么?
5、 萧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活泼、天真—— 生板书
6、 读书贵在有疑?(学生质疑)——
7、 化4分钟的时间做两件事:-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写出你读后对萧红的印象。写出自己的疑问。(带着疑问读书,老师提醒学生读书的姿势:头正、肩平、身直、脚安)
8、 老师演示、判断什么是默读?第一种,看着,嘴不动。。第二种是嘴动却不出声。第一种才是真正的默读这样能读在心里,好处是速度快,边看边思。(方法的指导)
9、 老师巡视。表扬有的学生写出了关键词,很好。(方法的指导)老师奖励学生在书上画上五角星。
10、 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中这些特点?
11、 生:
12、 师:点拨,萧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老师适时地点拨)
13、 生:第13段。
14、 这段话中哪一句是写的萧红?
15、 出示:一切都活了、、、、、、也没有人管。
16、 这一段很特别,没有一句直接写萧红的。回到前面,前面哪些直接写萧红的?
17、 生读12段:“下雨了!、、、、、”你用一个关键词——瞎闹、并不、抢、扬
18、 为什么从“抢、扬、喊”体会到了萧红的淘气?(教给孩子品词析句)
19、 “抢”体会到萧红的迫不及待。“扬”不怕弄湿自己,而是扬,感受了天真可爱。,做着动作读这句话,
20、 齐读第12段。会喊出来“下雨了”吗?最后用了两个感叹号感受了什么心情?(用标点符号体会)
21、 师小结:读,后总结出找关键词,体会关键词。(老师给出读文字的方法)
22、 与乱闹差不多的词?
23、 读第3段。找句子,点出关键词,说体会。从“闹”体会到什么?
从这个“瞎”又体会到什么?她想怎么踢,就怎么踢。用这段中的一词就是——生接“瞎闹“。
24、 她看到这些,心里会怎样?用什么标点?(体会萧红的心里)
25、 再读“哪里会溜得准、、、、、踢飞了”
26、 先读、找关键词、说体会。
27、 与“瞎闹”差不多的词?
28、 第4段。先读、找关键词、说出感受。“乱勾”
29、 “爬”为什么吗应该是第二声?这个是动的。而没有用“趴”,这个是静的。
30、 字的比较。(帮助理解萧红的调皮可爱)
31、 爬的结果什么?满身的土她全都不顾。
32、 把这几段连起来再读一读。(瞎闹——乱闹——乱勾)
33、 她的天真顽皮与一个人有关系?为什么与祖父有关呢?找根据。
34、 交流。有几个学生在这个地方没有理解好。有的说这个园子是祖父的,有个说从第一段中。
35、 有学生说祖父慈爱。从哪里看出慈爱?
36、 找到了“笑”。三次笑。祖父和蔼可亲。
37、 祖父别有用心:祖父想让她认识这些。老师纠正,萧红有心思学吗?
38、 再回到第13段中,没有一句写萧红的顽皮,但是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39、 生:这是侧面写,衬托出萧红的自由、可爱。
40、 数一数用了几次“愿意、、、、、就、、、、、、”。
41、 读这一部分。这6组你感觉的嗦吗?重复吗?说感受。
42、 生:这些东西所有这些都是自由自在的。
43、 师生对读。第一遍按着书上的读,第二遍,老师随意发挥。师生共同演绎“自由”。
44、 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45、 你能从这段里看到萧红的影子吗?说理由。因为萧红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所以这些植物在自己的眼里都是自由自在的。(引导学生用上关联词)
46、 这种写法叫侧面衬托。板书:正面 侧面(借物抒情)
47、 老师已经写在了黑板上,你看这位同学也悄悄地写在了书上。
48、 还有什么问题?
49、 老师奖励一生提出的问题:在她瞎闹的时候,为什么不管她?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学生猜测了很多。
50、 老师讲述萧红的身世。母亲去世,父亲取继母,祖母对她爱的方式不对(一次她用手指捅破了窗户纸,而祖母用针尖扎她的指尖)
51、 老师读一段,提问题,生回答。
52、 出示《呼兰河传》的开头。
53、 这个园子只是祖父的吗?读课题。
54、 为什么要写一篇文章?回忆。怀念。
55、 仅仅是大自然中的园子吗?还有什么?(在回忆园子时成了精神家园)
园子不仅有回忆,还是有怀念。不仅是自然的园子,还是她的精神家园。
感悟:
专家就是专家。
1、线条清晰。
沙老师抓住了“人”这条线来学习课文。
体会到萧红的天真、顽皮、自由、快乐,对自由的向往。
体会到祖父的慈爱、宽容,对萧红的爱。
抓关键词的线条也很清晰——“瞎闹”“乱闹”“乱勾”
2、给予方法的指导。
带着问题读书。
读书的姿势。
用判断、演示让学生懂得什么是默读。
用读语句,找关键词,谈体会学习课文。
写法的出示:侧面描写(借物抒情)。用师生对读体会萧红的语言,从而感受萧红对自由的向往。
3、分析较多。
怎样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节课练笔的点很多,老师是否有一点。
4、“挖掘”较深。
学生能理解“这座园子不仅仅是一座萧红和祖父的乐园,还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吗?如果学生们读了《呼兰河传》等,对萧红有了更多的了解后,他们会清楚这里不仅仅是“我和祖父的祖父”,还有我和祖父的精神家园。
《我和祖父的园子》文本解读及思考
——沙华中
一、 比较。
1、句子:我家有一个大花园。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
2、文体的比较
我和(祖父的园子):并列式
(我和祖父)的园子:偏正式
3、疑问
(1)文章是写景,还是叙事?
(2)祖父?
(3)我的快乐是谁给的?
(4)祖父为什么一天都在园子里?
4、思考
(1、)这个园子,既是祖父的,也是“我”的。是“我”和祖父共同的精神家园。
(2)意象。
(3)意象是祖父给的。
文章内的
二、教学层面思考1
1、教者必须将教材与原著对比阅读。
2、解读的内容不一定是教学的内容,但是有了这样的解读,教学的底气就足了。
3、学生在学好教材之后,引导他们与原著对比阅读是十分有益的尝试。
4、对于小学苏教版教材,更是如此。
5、小学苏教版教材,从教的层面对教师的挑战更大。因为改写的文章屏蔽了更多的内容,就等于:吃了压缩饼干,缺少了味道;菜少了,增加了厨师的难度。
要挖掘到学生看不到的“点”。
从关键词体会萧红的天真、可爱、顽皮等。老师不教也会读出来,但是会缺少一种味道。(读后留在学生脑海里会有多少?学生会运用这些文字吗?)
教学层面思考2
1、
2、明白园子是谁的?
对阅读教学的思考
前言:
学生是由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英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古希腊)
如果一个人能对着天上的事物沉思,哪么在他面对人间的事物时,她的所说所思就会很高尚。——西塞罗
一、阅读教学
语文素养在语文实践中提升。
语文实践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二、如何理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1、 学习语言文字。
2、 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3、 具体包括:知识、能力、素养
三、现实的两大转变:
1、 由“教课文”转为“教语文”
注重了写法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情。
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要简单易行。
朗读、对话(要学生的发言产生碰撞)、
在教学对象的覆盖上要遍及全体。
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要分层要求。举例:普罗克斯蒂 《铁床》
2、 由“教语文”转为“学语文”
四、阅读教学实践
1、 正确、深入、独到地解读文本
(1)不可误读。(2)敢于质疑。(3)读出深度。(4)关注文体。
2、 有创意地切入教学。
3、 重点语段要抓住、盯得紧、展得开
《天鹅的故事》第5段,以及“克噜——克哩”前面有破折号,要读出声音的延长。关注标点。
4、 关键词句要合得拢(要起到“前后关联”的效果)
5、 阅读教学可以有新探索。课内外对比导读、单元这个题教学、主体研究性教学
6、 请不要否定别的地区的教学风格。
五、下列课不是好的阅读教学课
1、教学流程与教案完全一致的课。
2、教学过于流畅的课。
3、问题全来自于教师的课。
4、只有少数人参与的课。
5、只有师生对话的课。
6、只动口不动笔的课。
到底学名师的什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