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名著阅读那些事

发布时间: 2017-02-14 10:48:56 作者: rapoo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名著阅读那些事

十部初中生必读名著的专项阅读按部就班地进行了一学期,这学期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过《水浒传》、《鲁宾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这四部名著,其间有我关于《水浒传》的“讲坛”,有孩子们的摘抄、人物品析,有小品表演、歌曲演唱,反反复复,在孩子们和名著之间打磨着细腻的情感。
“必考”、“必读”这样的要求毕竟带有某种蛮横的专制色彩,没有人愿意被迫阅读,但面对中招,我和孩子们一样可以高傲却不能拒绝。其实,“名著”是个十分宽泛而又玄虚的名词,大抵依据流传时间和好评度来检验。常言道:“读死人的书,走活人的路”,“死人的书”正是符合了流传时间和好评度这两项基本要求。作者死了,作品却流传,这便意味着作品的价值获得较为普遍的认可。但问题是别人认可的名著,我就一定要读吗?所以倘将“必读”加之于每一个人则必然存在着阅读绑架,既是绑架,也总得绑得明明白白吧。
我反对让孩子们不读书直接去看电视电影,那其实根本就不是名著阅读,而是戏弄自己。阅读是文字信息的摄入,这一途径无可替代,摄入的文字信息在内心构建起场景、视野和判断,通过感觉的累加进一步传导至思维系统,这时候方有人的“书化”。至于影像,那完全是实体的布设,是文本的再造,已经不复是作品本身,而是另一种艺术,你看过了《水浒传》电视剧绝不等于你就看过了《水浒传》这部名著。单有影像的阅读经验是无权向名著的文本作出发言的。
孩子们一点点去读,拘于有限的时间,可能有很多还未能读完,但实实在在面对文本,这就不算自欺。我们之间的交流也完全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是对具体情节具体内容的彼此看法的交流,你可以质疑甚至批判,但你不能言之无物信口开河。
说实话,这四部名著以前我也只读完了《水浒传》,其余皆可谓“熟悉的陌生人”,这学期才忙里偷闲细细地读了,有些内容还很有感觉,触动了自己的某些想法。当然,有些名著我以为名不副实,也私下里将其和我认可的其他名著相较,又得到更为明晰的判断。譬如,《水浒传》比之《红楼梦》人物内在冲突的贫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比之《战争与和平》历史视野的逼狭,《童年》比之《呼兰河传》人间性的相通。
今天为了活跃气氛,在紧张的复习中插播了一场比赛。由孩子们每人出三道名著阅读题,然后混在一块,再将全班孩子分为两大组,点将抽题,答题者需连闯三关,方能为本组挣得一分。孩子们进行得热火朝天,在一遍遍反复中,名著要点也得以强化,算是个师生同乐的项目吧。
名著阅读就这么一点点地进行,多年以后再回首,读过或者爱过,无悔矣!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