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每次考试结束后,总要帮助学生分析错题的原因,一部分学生会告诉我:本来这道题我会做,看错了一个条件,马虎了。或者说,在考试有点紧张,这道题我会,当时少看了一个条件。由此我想到了提高学生审题的正确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刚参加工作时,认为语文、数学同为基础学科,只要语文水平一般,就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发现,阅读能力达不到要求,就会影响学生对数学题的理解。特别是课改之后,数学的应用题和现实生活结合紧密,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宗旨。现在的数学题文字量非常大,学生要想正确理解题意,不但需要耐心,认真地把数学题阅读两遍,还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词,理解条件之间的关系。因此,我提倡学生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知识,特别是课内外阅读。善于阅读的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就不是什么难事。
让学生叙述题意:为提高学生对题意的正确理解,讲解习题时,先让学生阅读习题,并告诉学生,阅读之后要提问学生复述题意。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提问复述题意,所以,学生阅读非常的认真。学生复述题意时,要合上课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种办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审题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相等关系、不等关系:新课程实施之后,生活中的数学处处可见,不仅有函数、方程问题,而且初中数学中的不等关系的应用题非常多,在学生审题时,一定要找到数学题中相等的关系、不等关系,这是布列方程、写出函数,列出不等式的前提。
审题时,注意隐含条件:数学题中的条件,有点比较明了,可有些条件是隐含的。如,在我们农村流传比较广的一道数学题:“龟、蝉、螃蟹二十仨,一百条腿往下扎,问龟、蝉、螃蟹各几个?”,正整数就是这道题的隐含条件。
审题时的气定神闲:有一些学生在考场看到文字量大的应用题就犯怵,在心慌的情况下,审题能不出错吗?如何做到在审题时的气定神闲呢?关键是自信,怎样才能做到自信呢?自信不是教师鼓励了学生两句,学生就自己相信自己了,自信源于成功,有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次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赞许的目光,自信是必然的;一些学生由于基础的因素或者是非数理型智力,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获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