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题 审题——解题之基础
随着期末考试的一天天临近,孩子们又连续奋战于无尽的题海战术之中,老师的叮嘱、家长的唠叨,无外乎分数的高低、名词的排列。“细节决定成败”、“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家长和老师平时应注重培养孩子认真读题、审题的好习惯,让好习惯塑造孩子的好人生。
我们常常为孩子在简单试题上失分而感到恼火,认为孩子不认真,殊不知孩子经过两周乃至更长时间的“浴学奋战”,大脑也会出现疲劳和松懈,哪个孩子不想考出好成绩?哪个孩子不想争当第一名?可孩子们在考试时面对简单的计算、填空和选择有着“手到擒来”的轻率,认为是老师送分的试题,放松了对“敌人” 的防御,往往是看到试题的前半部分就仓促作答,结果是漏掉了关键词语,误选了答案;还有的孩子看到试题就产生了“这道题跟我们做过的练习一模一样”的意识,顺手写出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结果呢?试题的数字更换了——还是错了。随手翻开给儿子开家长会的记录本,查阅儿子曾在大考中出现的错题:一箱苹果重50千克,一筐香蕉重20千克,问苹果比香蕉重多少千克?(一年级试题)儿子的答案是70千克。你对这种试题出错一定会笑掉大牙,当我问及儿子出错的原因时,儿子说没错呀,《随堂检测》上就是问“苹果和香蕉共多少千克?”儿子在本学期的一次数学测验中,竟然把“15和30的最小公倍数写成了15,把最大公因数写成了30”, 得!面对儿子的出错能指责他没学会这个知识点?失分的原因不就是审题不清吗?正可谓“大意失荆州”~~
可有的时候,试题中确实存在一些“弯弯绕”,还必须要求孩子动一下脑筋,继续翻阅儿子的家长会记录,他在解答填空题“3/4的分数单位与7/8的分数单位相差()”时,儿子的答案竟然是1/4,很明显儿子忽略了“分数单位”这个关键词语,家长会回来,我佯装不会请教儿子,儿子立刻反应过来,“妈妈,考试时我忽略了‘分数单位’这个词语了”……面对儿子的不会我还能耐着性子讲解,可面对儿子的不细心、不注意,我有时会“河东狮吼”,其实此时的我如果能持质疑求解之诚意,与孩子一起分析失分的原因,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冲动是魔鬼。
面对孩子的“唉,都怪我考试时太粗心,没有看清题意”,“倒霉,我因为粗心失分了”这样的话语,我们与其采取训斥和埋怨式的 “亡羊补牢”、“事后诸葛”还不如注重孩子平时养成“读题、审题、检验”的好习惯,引导孩子积累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将解题答案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对提高孩子的理解和审题能力。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在与儿子一起学奥数的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定的审题经验,开阔了自己的解题思路,提高了辅导水平,现整理如下,希望能对小博友们有所帮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如此,读题亦如此。当你看到一道应用题时,用心读上三遍:第一遍了解题意,第二遍找出题中的关键词,第三遍带着问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直接或隐含关系,此时如果能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那就不难列出算式了。
a) 简单推理题型:低年级孩子在做简单推理题型时,一定要耐心地从许多条件中找出关键条件作为推理的突破口,有条理地进行推理、判断,充分利用已得出的结论作为进一步推理的依据。年龄较小的孩子没有足够的生活常识,解出答案后,别忘了把答案带入原题进行检验——严格审查,方能通过。
b) 判断选择型:判断选择题在试题中给有现成的答案可供选择,此时的你只要仔细审题,分析数据间的关系,找出隐蔽条件,选择有特征的部分做出局部判断,将有助于做出正确选择。如果一时对概念模糊,就用简单的数字带入试题,然后验证选择的正误——判断题型,不可小觑。
c) 应用题:很多孩子对应用题颇感头痛,面对应用题,一定要先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分析已知和所求的关系,找出解题途径,拟定解答计划,算出得数,此时千万别忘了检验解答方法是否合理,结果是否合理——答案还原,二次审核。
d) 植树问题:小时候很喜欢做此类数学题,对植树问题中的行、株、列之间的弯弯绕颇感兴趣,有时是在一条直线段上种植,有时又环绕操场种植,有时又在一端种植,有时又两端都不种植,不少同学称种树的人故意给学生找麻烦,随意种上就行了,目的是成活率……如果你用心发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⑴若植树线段的两端都植树,则:棵树=段数+1;⑵若只在线段的一端种植,则:棵树=段数;⑶若线段的两端都不种植,则:棵树=段数-1;⑷若在一条封闭的线路上植树,则:棵树=段数。依此类推,上楼梯、锯木头皆同植树问题——结合实践,用心观察。
e) 差倍问题:与儿子学习解决差倍问题时,我发现“差、
倍数和标准量”三个关键词是解题的关键。面对题目,仔细读题,找出题中各数与标准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及其对应的量,还可以用“画线段”的方法,把标准量看成1份,用“虚线补充”法画出“较大量”,找出两个数的差对应的倍数,试题便迎刃而解了,最后别忘了带入题目进行检验哦~~
昨晚,儿子在做作业时,遇到了拦路虎“一项工程,在做完1/3后,再做32件就完成了所有工程的2/5,试问工程的总量是多少?”我绕了半天,最后用方程解答此题。可儿子还没接触方程的解题步骤,就在我画出线段,绞尽脑汁还原试题,想找儿子能接受的讲解方法时,“妈妈,我会了,用32/(2/5-1/3)=480,480的1*3是160,160+32=192,192除以2/5正好是480,验算成功,耶!”我这边还在琢磨,“画线段”已让儿子写出了答案……儿子慢慢适应并爱上了“画线段,解应用题”的方法。
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遇到的应用题不再是“一目了然”,这就更需要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思考,此时的“联系实际”尤为重要:当计算出飞机和自行车的速度相近、玻璃的单价为1200元……时,那一定是单位换算和单位名称上出了差错……解题要以问题为指向,用心读题、审题,对已知条件进行筛选、补充和组合,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可在计算过程中更要用心+细心,千万别“小河里翻船”哦~~
____好习惯,好人生!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