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又何妨?
9月,生本优质课如期举行,评价的标准当然是“生本”的标准。
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不久,常规还没有建立起来,要上生本不容易,生本的重要特征是“小组合作”,孩子们还不会合作。又想起学拼音时的看图说话《过独木桥》,在让小朋友弄清楚人物和环境后,小朋友还是不会编故事。举手的只有两三个,其余的都说“我不会编故事”,连伶牙俐齿的王奕欢也这么说。其实图意很简单:小猴和妈妈到河对岸摘桃子,小兔子到河另一岸上学,来到了独木桥边,怎么过呢?除了练习说话,还要让小朋友懂得谦让。
于是准备苏教版的看图说话《太多了》,不再重蹈覆辙,“牵”就“牵”,只要孩子们会编故事就好。
第一部分:知道有几幅图,认识图片编号,图片主要讲什么内容。
1、这次“看图讲故事”共有( )幅图。
2、哪是第一幅?哪是第二幅?哪是第三幅?哪是第四幅?
3、因为( )太多了,所以船翻了。
【意图】这一部分的设计重在让孩子知道本次看的是多幅图,共有4幅;让孩子学会认识图片编号,图片没有用“1、2、3、4”来编号,而是采用“”来表示,第一幅图有一个“”,第四幅图有四个“”;整体概括四幅图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逐幅看图
1、第一幅图
(1)我是第一幅图中船里的那只小熊,名叫( )。
(2)我叫( )。有一天,我划着小船去( )。划着划着,我看见( ),问:“( )?”熊老大说:“( )。”我( )说:“( )。”
【意图】填空式的编故事,降低了难度,孩子们有了拐杖,根据图画内容很容易说出第一幅图的意思。在这部分重点指导“我”说话时的神态,如“我高兴地说”“我亲切地说”“我热情地说”等。
2、第二、三幅图
第二幅图,第三幅图只出示一个“?”。
【意图】图意简单——熊老大上了船,熊老二上了船。但是要说得精彩,就要加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例如:穿着绿色条纹衣服的熊老大说:“弟弟们,我先上船吧。”说着他一脚跨到了船上,轻轻坐下后,感激地同熊东东握了握手。
3、第四幅图
第四幅图是故事的波澜处——熊老三一上船,船翻了。于是设计了如下填空:
(1)船 ? 翻的
(2)熊老三( ),船( )。他们吓得( ),岸上的熊老四( )。我( )说:“( )。”
【意图】首先要弄清是熊老三一上船船翻了。船翻之后大家是什么表现呢——他们吓得( ),岸上的熊老四( )。我又是什么表现呢——我( )说:“( )”。
4、我讲故事请你听
太多了
我叫___。有一天,我划着小船去__。划着划着,我看见____,问:“_____?”
熊老大说:“____。”
我____说:“____。”
熊老大说:“____。”说完,熊老大____,熊老二______。
熊老三____,船____。他们吓得____,岸上的熊老四____。
我____说:“____。”
【意图】以上填空填补完毕,一篇看图编故事就完成了。由于时间关系,只请了两位同学填空编故事。应该说每个孩子都能完成,再不会有人说“我不会编故事。”
反思: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第一次、第二次看图说话,“牵”又何妨?记得我的书法老师李老师说:“起步阶段,我叫你怎么办,你怎么办;过了这个阶段,你想咋办你咋办。”这是一个由规范到自由的过程,所以“牵”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