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综合活动课,促开读写花并蒂
焦作市实验中学李有慧
语文学习,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怎样用一方小小的课堂,于方寸之间,见天地大义,养浩然正气,是语文老师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课程标准》解释,“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即阅读,综合和实践即表达(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在初中阶段,写作的分量更重一些)。但是,目前的教材虽然确定了单元主题,但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统一上,阅读与写作之间相对独立,理解和运用缺少沟通。综合性活动课侧重于课外延伸,也不能为之提供彼此融合的锻炼机会,同学们缺乏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语文课从整体上看,显得散漫,甚至可有可无。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同学们对能让他有所发现的课最感兴趣,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所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最大,而这些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所在。所以,我力图在课堂上帮他们找到这种感觉,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帮助他们发现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把他们牢牢的吸引在课堂上,热爱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一、确定主题。
主题就像一篇文章的线索,能把在别人眼中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或者把陈旧的东西重新组合,“温故而知新”。 确定主题的是活动课的前提。
(一)主题的确定要有针对性,根据课本和学生特征,把阅读与写作统一起来,以免漫无边际,变成同一话题下的猎奇。
比如,在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战争单元的学习中,我确定的主题就是“用事实说话”。首先,这是本单元的知识重点“新闻”的需要。其次,本单元情感目标很容易使课堂脱离语文特征,走入研究战争,谴责邪恶,呼吁和平,宣扬爱国主义热情的误区,变成政治课,历史课,甚至是一种鼓动或误导。“用事实说话”,就是提醒师生立足于课文所提供的素材,就事论事。而不需要用天马行空的联想,荟萃战争故事,得出适用于一切战争问题的万能式结论。最后,帮助同学们纠正在作文里说空话,套话的习惯,有理有据,言之有物。
(二)主题的确定要启发性,能够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思想境界,提升写作的意境,充实写作内容。它必须是一次再创造,而非僵化的教条式的照搬照抄。
第二单元教材设定的主题是:“爱”,“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但是,我反复阅读文本后,我感受更多的是这些弱势群体在沉重的社会、家庭的责任之下,表现出来的坚强、独立、自尊、自强的精神品质。他们的热情,他们的担当,他们的宽容,他们的感谢……感动着我们,所以我们惭愧、伤心、怀念、心疼、敬重……独独没有帮助了弱者的自豪感或解脱感。这些都很难用“爱”来解释。
爱是自上而下的,是在自我足够强大的基础上的一种给予或施舍。如“爱民”的前提是“官”,“爱卿”的前提是“君”,“爱犬”的前提是“主人”,“爱情”的前提是“有情”。如果没有这些前提,这些爱也就不复存在。这是目前“爱”的教育忽略了的一点。所以,我们的孩子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就应该是爱的“索取者”,理所当然的软弱和自私。然而在本单元的这些人物中,保姆阿长给我《山海经》;老境颓唐的父亲给我“安慰”;另一个贫穷的父亲一砖一石垒砌自己的“台阶”;贫病交加的老王关心我,感谢我;新老信客顶着心理和身体双重的折磨传承“信念”。这绝不仅仅是爱,我把它定位为“众生平等,慈悲胸怀”。平等,所以独立自强。人与人都是一样的,就没有了向别人索取的理由;给一切众生快乐叫做“慈”;把众生从苦难中拔除出来叫做“悲”。 给予快乐,拔除苦难不分阶级、种族、地位、贫富、身份,谁都能做到,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帝皇,还是尘埃中的乞丐。我希望这个主题能给同学们以启示,反思自己,认识生活,端正生活态度。
二、设计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基础:同学们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诸如字词,文学常识,熟悉课文,包括一些简单的理解等等,绝不浪费课堂时间重复。课堂以学生实践为主要方式,为深度挖掘主题,展示学习成果提供时间保证。
比如,第一单元新闻的特征在课后题,基础训练,以及教辅书上都总结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在课堂我直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
1、请同学们课堂上自己最简化《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标题和导语,体会新闻标题的特征及表达效果(类似课后第2题)。
2、出示几则导语,请同学们概括新闻标题(中招新闻知识常见题型),比较和原标题的优劣。
这两道检测题不仅检测了新闻知识,同时,意在从语言的角度,挖掘这两则新闻的达到的宣传效果,感悟新闻语言简洁但旗帜鲜明的特征,如同孔子的春秋笔法一样,微言大义,准确定位,撼动人心。
(二)、活动的核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印证知识体系,发现个性化问题,突破学习难点。
这是了解新闻知识之后,同学们尝试写作的新闻标题:
1、班长上课说话,受到严惩——闫静新
2、体育老师改革整队制度——孙正晨
3、音乐老师当众承诺代表学生向校长讨说法——董佳衡
4、老师让带蚯蚓,引起同学争议——赵婉婷
5、我们搬家了——乔楚惠
6、体育老师忍牙痛上课,口令清晰洪亮——王在琦
7、八一班成立英语、数学小组——王耀磊
8、赵俊安在语文课上出风头——刘嘉玮
9、干部提出开展英语连词成段计划,遭驳回——司芳洁
10、王千一对被误伤一事作出宽容回应——王千一
11、八一班出台对抄作业行为的惩罚办法——廉明
12、八一班新决策评选“明星小组”,望创立良好班风——孙钰
13、八一班班委就抄作业事件制定新的惩罚方案——柴昱全
14、学生惊疑:新闻还有导向性——李旭婷
15、实验中学展开课间跑步活动,广大学生反响强烈——周子卓
16、我校七八年级两千余学生成功交换教学楼——赵俊安
17、初三年级向楼下扔垃圾,为我班值日生频添困扰——薄欣宇
18、李旭婷同学在班会课上提出英语作文建议,遭强烈反对——刘佳佑
19、跑操遭怨言,校方未回应——韩天明
20、八一班官方就学生抗议大课间跑操表示:出于愤怒,可以理解——王佳琪
21、为加分,苗鹏呼吁大家积极抄作业——古莹玉
22、钻桌大王张雪飞课堂打嗝引哄堂——张子
23、飞哥喝多了——皇甫睿杰
24、为做实验,老师要求带蚯蚓,引来同学嘘声不断——杨雅涵
25、因下雨无法跑操,同学对此倍感兴奋——刘乙霏
26、柴昱全对张子唱民歌扰民一事态度强硬——张雪飞
27、老师班委齐上阵,抄作业现象有所好转——李晓
28、我班英语听写25人不过关,将近半数,创历史新高——吴越
29、生物带蚯蚓,物理带秒表,我父表态:人人都带没必要——杨雨
30、交医保费忘带钱,反应深刻问题——陈科润
31、实验中学大规模千人跑操遭抗议——侯义夫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第一次有48%的同学符合新闻的写作要求。未通过的同学纷纷围住我询问相关知识,探讨问题根源。要知道,这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事情,只有自己亲自去做了,才会有一种真实感,才会发觉其中的奥妙,从而善加利用,发扬光大。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三)、活动的原则:提供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探究就一定会碰到的困难,发现问题是主动学习的第一步。老师不要急于告诉同学们答案,而是提供一种快捷有效地方法,开阔思路,推动学生思考,让学生自行解决。
比如第二单元要突破主题,挖掘人物内涵,碰到的问题是课文长,事情琐碎,感情复杂,难以理解。我想,要全面、客观、公正的了解一个人,看透现象见本质。履历表应该是最客观的一种办法了。所以本单元我给同学们推荐了列表比较法。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为每一个人物设计一个履历表。
课堂讨论完善表格内容,最终确定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健康状况、学历、个人形象(肖像描写)、最终结局、习惯用语或行动、人生理想、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生活态度、主要事迹、个人评价等15项。把这五个人物综合一个大表,比较他们的共同特征。
在完善表格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到很多细节,比如说,他们的经济状况能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贫穷;他们的最终结局是不是就是死亡等同时。表格清晰地展示出每个人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学们很快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甚至连名字也没有,只有一个代号或职务。他们都人到中年或老年,健康状况都不太好,家庭都不太圆满,经济处于困境。但他们都努力给予,很少抱怨从不索取,最终都获得了尊重或怀念。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重要的并不是探究的结果,而是方法和过程。答案只适用于个案,而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其他比较常用的有讨论法,辩论法,归纳法,质疑法,换位思考法,模拟法等等。也不排除传统的教师示范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确定,关键是让同学们觉得行之有效。
(四)、活动的结构:活动的环节设置要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逻辑思维过程,突破——印证——实践——反思,不可分割,具有连贯性,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过渡才自然而然。
第二单元在突破了单元主题之后,我们又回过头来在用这种新的眼光重新阅读课文,在课文中印证我们的探究结果。第二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或者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的感悟。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就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信客》
在外面打工的人很辛苦,他们受的苦,受的委屈只能自己承受,却还要处处讨好人,一不小心就会失去工作,每天身累,心更累。
我想起了哥哥,初二就辍了学,去广州打工,干什么工作也不知道,平常也不回来。春节的时候,才发现他食指上上一道常常的疤。他从来没说过受过伤。委屈,伤痛,能给谁说呢,说了又有什么用呢!
——赵婉婷
●“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的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台阶》
父亲,为了台阶,忙活了大半辈子。台阶造好了,父亲也老了。但是他自己却不服老,拒绝我的帮助,他真是一位要强的父亲。要强的父亲却不得不接受现实,没有了精神支柱,他会怎么办?
——廉明
●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背影》
这是一个朴实、平凡的父亲。我想起小时候,一次在湖边玩,湖栏下面有一块小“岛”。我在栏杆内侧玩得不亦乐乎,不小心脑袋卡在两根横梁之间,接着穿过栏杆,摔倒了小岛湿润的泥土上。我一看四周都是水,大声哭了起来。爸爸闻声赶来,捧着一定比朱自清父亲还胖的身材跳下来,把我举上了岸,随后,自己不知怎么也上来了/或许有些人没有经历过,不知道真正的感觉,真正经历过,才知道珍惜与感恩。
——赵宇阳
●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 ——《信客》
人,已经被一句话毒得太深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们不是经常说和“坏”孩子玩儿,会把自己带坏。可是谁是“坏”孩子呢?梁上好汉对于官府来说是反贼,对于百姓自己来说“英雄”。老信客的“臭”只是因为他裁了一条窄窄的红绸,这小小的占便宜的行为(我并不是说这种行为不恶劣),这种小便宜谁没占过,可为什么到了老信客这里就上升到了一个恶贯满盈的贪官污吏的高度?一个小小的污点,侵蚀了老信客所有的“信”,这是心酸,是悲伤,是无奈还是凄凉。
这一切,已经不能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解释,这个被世界污染的人类和被人类污染的世界又用什么来解释?
——韩天明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向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台阶》
父亲的失落并不能完全怪自己。一个农民,没有一点文化,能有一个梦想,并尽自己可能去实现它,这是可贵的。没有文化,成就了他,可也造成了他最后的失落。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成绩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大学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无止境,学习也没有最终目标,不断超越自己,向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然而存在感并不只有高贵、成功。弱者,也会用他们与众不同的方式,小心的维护心中那微微的存在感。
——王在琦
父亲辛劳了一辈子,修成了新台阶。他想直起身子,可背是驼惯了的;父亲想笑,可露出的是尴尬的笑,还有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新台阶并没有给父亲带来毕生追求的精神上的尊重。和所有的老父亲一样,不想认输,倔强,在小辈面前更是如此。不能干活,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悲哀,最大的不幸。他失去了他的生机勃勃,坐在台阶上空虚,无聊。一个老人,只能坐在门前数日子,打发时间。那是一个真正的老人。
——王
●“我不吃” ——《老王》
这是老王的话,这是父母常对我们说的话。有好吃的,妈妈总会说:“我不吃。”全都留给了我。老王为了让杨绛安心的接受,编出这么一个善意的谎言,这是慈母心肠呀,是慈悲。老王令我感动。
——赵兴煜
同学们的这些话是如此的生动感人,老师的讲解显得苍白无力。那些曾经难以理解的或者自己毫无兴趣的人或事竟然在同学们心中产生了共鸣,也许还不够深刻,却足以触动心灵。那么我们能触动别人的心灵吗,第三步,请同学们写《我的老师》,在写作中重新认识老师,反思自己。
这三步之间彼此支撑,没有认识上的突破就不会有感情上的共鸣,没有感情上的共鸣,就不会有实践中的真情实感,没有实践中的真情实感,认识上的突破就变成了欺骗。
三、活动评价
活动的结果并不能决定语文学习的效果,决定语文教学效果的是师生间能否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这才是评价语文课堂效果的标准。老师相信同学们能在课堂上给自己提供教育的契机,努力充实知识体系;学生相信自己会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欣赏,愿意充分挖掘展示自己。这就叫做“教学相长”。
这是一位同学第二单元的作文习作,我没有改动任何一个字,包括标点符号,相信老师们大概可以判断出来他的学习程度了。我不知道该给他打多少分,但是这篇文章却深深的感动了我:
我的老师
老师,是名词,也是形容词;老师,是工作,也是态度;老师,是平凡的人,也是传奇的神。
我的老师——语文老师。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老师总是随风来,驾云去。抄作业的朋友们可谓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老师会用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来教育我们,老师有个十几岁的孩子,其实是件可怕的事,因为老师会“利用“自己的孩子,来对付自己的另一些“孩子”。一定会让“孩子“们手足无措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的。老师不骑电动车,是因为节能,老师让我们对自己负责,是为了让我们面对。老师让我们穿校服,是为了让我们“受苦”。
老师有点健忘,可能因为事儿太多了吧。老师有点严格,可能是为了让我们紧张点儿。老师喜欢批评我们,不是为了让我们怕她,老师也是人,老师也想让我们把她当亲人。老师也想与我们“亲近“,而我们呢,总是与老师有一墙,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比如说刘增光,他把老师当成了一种领导者,把老师放在一个与他不平等的位置上。不敢和老师打招呼,不敢与您撞面,放假的时候看到老师,如同看到死神一样。
老师,如同神,也如同人,老师不但在笔上,也在心上。
他让我充满感激,也更加坚信,只要我们努力,勤奋耕耘,尊重学生,尊重我们的工作,我们一定会想出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办法,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