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位母亲的忧伤与无奈
今天读到“畅游的鱼”的一篇博文《作业的背后是什么》, 文中写出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沉重的课业负担,也写出了一位孩子母亲的无奈与忧伤。这是文中列出的一份小学三年级孩子周末的作业清单:
数学:两张试卷(家长检查并签字)
语文:1、“小小的书橱”生字2—4—2(两遍拼音四遍字组两个词)
2、“小小的书橱”课文抄写2遍,并背会(签字)
3、一张试卷(家长检查签字)
4、作文(题目自拟,围绕解决难题,详写心理活动)
英语:1、P10—P19听录音2遍读2遍(家长签字)。
2、复习《一课一练》P9—P17,仔细读一遍(家长签字)。
3、(1)P64单词从soft到prawn听写一遍,错1改4。
(2)M2U1单词2英1汉,听写1遍。
(3)大卷子(一)P1U4的句子抄写1遍。(家长签字)
文中的母亲感慨道:“每天放学后,孩子总是匆匆回到家,吃完饭就一直伏在书桌前做功课,根本没时间出来。我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天上还有一轮皎洁美丽的月亮和满天闪烁的星星,那深蓝色的夜空中还藏着许多美丽奇异的梦。”
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作者的心情我是十分理解的。只是,我一直在想,学习这件事真的重要到要牺牲掉学生所有的闲暇时光吗?在如此沉重的负担之下,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长久的保持?最关键的是,到了初中和高中,我们还能用什么样的办法保证学生身处更为沉重的作业堆而不会厌学?而那些被我们视为命根的东西,那些拼命塞入学生大脑并且要求随时能够复现出来的东西,今天我们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轻松取得。
“恨不得今天把明天、后天的都提前学了,这是孩子入学三年来给我最深的感触。”文中孩子妈妈的感触其实也是很多家长的感触。“窗外,月亮依然皎洁美丽,此时她正用温柔的眼神默默地注视着我们,只是我们无暇去欣赏她的美丽。”文中孩子妈妈的无奈也是很多家长的无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书中才有的童话吗?这样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是否只有在诗中我们才能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和自由?作业的背后究竟是什么?说白了,是家族、学校、甚至社会强加在学生身上的成名梦,成功梦。而这种外在的东西如何变成孩子的内驱力,这才是关键,如果只是为了实现别人的梦想,这样的动力是无法支持孩子一直努力下去的。更何况被我们视为成功者的那么多名校学子,每年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放弃生命的也不在少数。如果去追根溯源,无一例外都要追溯到他们童年的生活和经历。就像西安音乐学院先撞人再行凶的大学生,心理学家在分析他的人生轨迹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从小就没有被人真正的温暖过,也没有真正的快乐过,怎么可能去温暖别人,带给别人快乐呢?畸形的人格发育,带来的是无可避免的悲剧。即便是这样一个父母和老师眼中曾经的“好”孩子,成绩也没能带给他幸福。人生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起跑最快的未必笑到最后。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我们更需要抚慰的是孩子的心理。
童年涂下的是生命的底色,这种底色应该是丰富而亮丽的,决不能死灰一片。教育需要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尊重孩子成长的体验和内心感受,不要反季节行事,春天去做夏天的事情,夏天去要秋天的果实,最终只会一无所获。
是分数重要,还是成长重要?是成功重要,还是幸福重要?不同的回答,会把孩子带往不同的方向。你希望孩子拥有怎样的童年,你就会想办法让孩子获得怎样的童年,或许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很多时候,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学校,作为家长,我们承担者孩子生命成长更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