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教学片段的糅合更精彩------教学反思十四
昨天听了两节课都是《确定位置》,同样的课,不一样的风采;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触。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学习确定位置,书:课题:确定位置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3页,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行?什么是列?
生2:我还知道了行是从前往后数,列是从左往右数。
师:结合你现在的位置说说,什么是列?什么是行?你在第几列第几行?
……
教学进行到这里,有的学生只会读书,结合到实际生活,就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位置了。这时老师仍然没有就此讲解,而是让学生再读课本,结合自己的位置说说你是第几行,第几列。学生通过读书、讨论充分的理解了行和列的意思,并能准确的用行和列描述自己的位置。
片段二:
师:告诉听课老师,你是几年级几班的学生?
生:我是五(3)班的学生
师:你为什么不说你是五年级3班的学生呢?
生:那样描述太麻烦了,我直接说我是五(3)班的学生,别人也能听懂,这样描述比较简洁。师板书:简洁
师:你为什么不说你是3班的学生啊?
生:这样描述不准确,别人不知道你是几年级的学生。
师:看来要想别人明白,还要描述准确。书:准确
师:暑假里有49名学生参加夏令营,看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了(出示课件),小强在什么位置呢?请你把小强的位置写在本上。
生1:第3排,第2列
生2:从左数第3排,第2个人。
生3:从前数第2排,从左数第3个.
师:这三种描述方式怎样?
生1:第一种和第二种描述不太准确,第三种描述准确,但是不简洁。
师:能不能找一种描述既简洁又准确的方法啊。请自学课本第93页。
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行?什么是列?
生2:我还知道了行是从前往后数,列是从左往右数。(出示:出示重点概念,齐读一遍)
师:我们用小圆点代替人,谁来说说小强的位置?
......
纵观两位老师的教学各有特色。片段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结合实际理解课本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要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片段二通过实际事例,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质疑、释疑的教学理念,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开始了有效的教学活动。
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是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的,目的都是想让学生达到能准确熟练的描述一个人的位置,但是片段一是开门见山导课,片段二是设疑激趣导课,很显然后者导课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前者学生能够准确熟练的描述一个人的位置;后者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描述;可见好的开始并非有良好的结果,如果把这两位老师的课堂糅合在一起,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糅合教学片段:
师:告诉听课老师,你是几年级几班的学生?
生:我是五(3)班的学生。
师:你为什么不说你是五年级3班的学生呢?
生:那样描述太麻烦了,我直接说我是五(3)班的学生,别人也能听懂,这样描述比较简洁。师板书:简洁
师:你为什么不说你是3班的学生啊?
生:这样描述不准确,别人不知道你是几年级的学生。
师:看来要想别人明白,还要描述准确。书:准确
师:暑假里有49名学生参加夏令营,看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了(出示课件),小强在什么位置呢?请你把小强的位置写在本上。
生1:第3排,第2列.
生2:从左数第3排,第2个人。
生3:从前数第2排,从左数第3个.
师:这三种描述方式怎样?
生1:第一种和第二种描述不太准确,第三种描述准确但是不简洁。
师:能不能找一种描述既简洁又准确的方法啊。请自学课本第93页。
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行?什么是列?
生2:我还知道了行是从前往后数,列是从左往右数。
师:结合你现在的位置说说,什么是列?什么是行?你在第几列第几行?
……
我想这样设计,既能达到设疑激趣的目的,又能突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索能力,从而达到了教师教的轻松愉快,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的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