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倍的认识”,孩子们能够较好的学习、理解。只是在练习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题外题:
对于这道题目的第一个问题,孩子们能够较好的理解,求“去年妈妈的年龄是我的几倍?”,也就是求35是5的几倍,用除法求:35÷5=7。
第二个问题,孩子经过思考,也能够正确的解答出来。求“今年妈妈的年龄是我的几倍?”就要先把妈妈的年龄和我的年龄各加上1,然后再相除:36÷6=6。
本以为这道题就已经处理好了,没想到孩子又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怎么去年妈妈的年龄是我的7倍,今年就成6倍了?”
紧接着就有孩子说:“是呀,是不是错了呀?”
“我也觉得有问题。会不会过几年又成了8倍、9倍了?”
问题一出,孩子们都在下面议论开了,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热闹到我快控制不住局面了。谁知过了一会儿,孩子们又安静下来了。肯定是讨论没有什么结果,等着我这个“高参”来结果呗!结果,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不知道怎么说才能够解释清楚,因为连我自己也没有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只有对孩子们说,下课后自己再好好想想,再给其他老师求教求教,回头再给他们讲。
下课后和几位老师交流,可从以下几方面解释:
1、根据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规律,除数越大,商就越小。这里每过一年,被除数和除数都增加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同一个数(0除外),两个数的商就会缩小,所以妈妈年龄是儿子的倍数是越来越小的。
2、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来讲,35÷5=7,除数加1,要想商不变,还是7,被除数就应该加上1的7倍,也就是7。而被除数和除数一样只加了1,所以上也会变小。
3、从分数的角度来讲,儿子年龄是妈妈的五分之一,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加上一个数,分数值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妈妈和儿子的年龄关系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解释呢?他们学习的知识还很少,抽象的解释只能让孩子无所适从。所以,考虑再三,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向孩子解释的方法。后来我想,还是用列举的方法,以后每年的情况列举出来,直观的看看还会出现几倍的情况,孩子毕竟知识有限,讲解深了孩子也是不懂,还不如直观上了解一下,以免因为一道题外难题让孩子因畏难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列表如下:
妈妈年龄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我的年龄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几倍
7
6
4
3
妈妈年龄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
我的年龄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几倍
2
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得当,也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