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方培能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由于受到父母的过分疼爱,致使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连最起码的劳动技能都不会,动手能力很差,所以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小学三年级的手工制作,主要使用纸、固体胶、刻刀、剪刀等材料和工具,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还有一些叠放衣服、凉拌菜、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我作为三年级的劳技教师,始终以学生在课堂上"动手"为主要形式,创造公平、合理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共同劳动,我深入学生中间,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传授指导,特别是发现学生在使用工具时不正确的方法和姿势时及时纠正,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体评选,充分肯定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劳动成果(会爬绳的福娃)进行表扬鼓励。
从而使学生在劳动中产生快乐,继而激发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参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方式。
大家都知道:好玩是学习之途!俗语说:“玩是孩子的天性”。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孩子没有特别多的功利思想,他们更喜欢快乐。在快乐的时候,他们的神经放松了,他们的身心自由了,异想天开,一切都有可能。如果在孩子的学习中融入玩,或者让孩子在快乐的玩中学习,必然会事半功倍。陶行知所说:“做中学”正是顺应了孩子的这一天性。劳技课是让孩子“动”,让孩子“玩”的课,但是劳技课操作性强并不等于好玩,试想老师如果让学生们先读课文有关内容,再说说做法,再看老师怎么做,再学老师做,——每节课都按部就班,学生们一定会感到腻歪透顶,因为这样的动是被强迫的,顶多只能算是机械操作,哪能与“玩”相提并论呢?真正的玩是快乐的,有趣的,吸引人的,让人自觉自愿全身心投入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有许多课文的作品都是很好玩的,比如《会爬绳的福娃》、《会翻跟头的玩具》、《做陀螺》等等。但如何让劳动与技术课真正变得好玩?根据“好玩”的“标准”,我们知道,首先要“玩”没有压力。我在教《会爬绳的福娃》一课时,先拿出两个福娃让学生玩,老师没有提任何的要求,学生自己在玩中发现:(一个会爬,一个不会爬),老师接着让学生自己观察寻找原因。就这样,学生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其次,减轻压力。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一定都能做到为了让学生能够没有压力就不提要求地让他们去玩,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尽可能地为他们减轻压力。学生劳动技术课堂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做不来,不会玩”,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知识落实到位,技术指导到位,让学生人人会玩,学生就能玩得更开心;学生劳动技术课堂的压力还来源于老师同学的评价。我们在评价时注意过程评价,注意多元评价,就又能让学生多一份开心,少一份压力。
第三,要把压力变成动力。除了要营造轻松氛围,消除恐惧心理,我们还可以采用增加趣味性和设置奖励措施来让学生快乐学习。比如我在上《做陀螺》一课时,就巧妙地运用了(谁能转起来)这个为孩子所熟悉的话语来创设情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做起《做陀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