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商场看到什么东西了想要,不买就哭闹,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家长常常被搞得焦头烂额,还得顾忌自己的面子问题,最终只得“花钱消灾”,满足孩子的哪怕是无理的要求。若物有所值也就罢了,但那些在商场里看着好看,买回家孩子却玩都不玩,事实却证明花的往往都是冤枉钱!
家长郁闷、苦恼又无从下手,于是就怪孩子不懂事。在商场里强忍着不好意思动怒,一到家里就气急败坏地狠狠的对着孩子发火,有些家长甚至会打骂孩子。
但这是孩子的错吗?家长是否考虑过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在哪里?
我的教育理念就是,孩子出现问题,就从家长身上找原因。孩子无理取闹的“坏习惯”,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父母没有正确的对待孩子的第一次过分的要求,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渐养成了孩子这种不好的习惯。要怪就只能怪家长自己没有掌握管理孩子技巧。
心理学的“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在孩子和成人的交往中,第一次向成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的时候,父母的处理方法对以后和孩子交往起着标杆儿的作用:如果父母态度坚决,否决了孩子的“无理要求”,绝大多数孩子也就作罢;如果在孩子哭闹之后,成人因为“心疼”孩子而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就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误认为只要哭闹就能达到满足自己要求的目的。很明显,第二种“标杆儿”作用会让情况变得很糟糕——孩子往往会选择人多的时候用哭闹这个克“爹”制胜的法宝,在屡试不爽后,就在孩子的印象里形成一个固有的模式,真的到了这个时候,家长再想改变孩子的习惯,就会变得困难重重。
所以当孩子第一次向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一定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其中“延迟满足”就是很典型有效的方法,有个著名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糖果。研究人员告诉他们:等我们回来时再吃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一颗糖果做为奖励。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糖果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糖果。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糖果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得到了奖励,前后也就不到20分钟时间。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也就是俗称的“忍耐”,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诱惑的自我控制能力。
“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执,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所以,遇到孩子在商场哭闹着让妈妈买喜欢的东西时,妈妈可以轻声地在孩子耳边:妈妈在商场的门口等你,等你哭够了,到门口找妈妈。然后径直向商场门口走去。不用多长时间,孩子看到妈妈真的没有满足自己想法的意思时,就会停止哭闹,乖乖的到门口找妈妈了。如此一两次,情况一定会大有改观。
“延迟满足”绝对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得到的是一张空头支票。孩子想买一件比较贵重的东西,家长不要忙着答应,可以用“这个月家里的经济紧张,下个月发工资了再买!”但一定要坚守信用,否则,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就惨了。
也有的家长发牢骚,看到孩子的不当行为(爸爸妈妈的标准),用过发脾气、冷落、训斥等等方法,可孩子身体里似乎装了一个自动屏蔽设置,“老虎拉犁子——不吃你那一套”!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又在哪?
我曾经给很多家长辅导过,方法很简单,因为原因也很简单:
1、多听少说,加入让孩子连续喊十声“妈妈”或“爸爸”,家长什么感觉?绝大多数家长会很生气。换位思考,爸爸妈妈经常对孩子说“上课听得懂吗?”“不要玩游戏”“要把精力用到学习上”“考试考几分”“赶紧去吃饭”“赶紧去睡觉”等等,这些话一天说一遍,那就是五六次,十天五六十次,一百天五六百次,一年一两千次,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
2、改变讲话的方式。如果方法对了,同样的事情,会使孩子的态度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你哭什么?”换成“你现在是不是感觉很难过?”
“你就不会小心点儿!”换成“拿东西时要两只手一起哦。”
“好啦,别再吵了,不吵就给你买那个新玩具。”换成“我的答案是不可以买。”
“我为你感到骄傲。”换成“你肯定会为你在这件事上付出的努力感到骄傲的。”
“你今晚有什么家庭作业啊?”换成“今晚准备先完成哪个家庭作业?”
诸如此类的话有很多,只要家长愿意就能够寻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