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教师要有质疑意识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2-26 10:37:01 作者: rapoo

教师要有质疑意识

韩素静

阅读陈大伟教授的《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书中记录了一个妈妈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一篇文章的质疑,现把教材中的文章以及妈妈的质疑摘录如下。

教材摘录:

三个儿子

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位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

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另一个妈妈什么都没说。

那两个妈妈问她:“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儿子啊?”

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

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三个妈妈被他迷住了。

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一个妈妈问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

“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妈妈的质疑:

挑刺小学语文课文:三个孩子都棒,为啥只看到一个?

“只有帮妈妈干活才是好儿子?”昨天,家住渝北区龙溪镇的学生家长刘女士致电,质疑小学一篇课文,称其“导向不正确,忽略孩子的不同个性和特长”。

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在辅导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做功课时,看到语文课本里的《三个儿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帮妈妈提水的儿子和给妈妈翻跟头和唱歌的儿子一样,都是给妈妈带来快乐的儿子,本身是没有任何对比性的。教材中的描述,不知是想告诉小朋友什么?”刘女士说。她认为,如果人们的评价都如那个老人一样——只有帮妈妈提水的才是好孩子,那么另两个用自己的本事让妈妈开心的儿子一定会很委屈,这会给孩子一个很不好的导向。

“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提一大桶水完全是超过他们的能力了。”刘女士说,“只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就应该是最棒的孩子。”(质疑完毕)

感悟:

读这个案例,我很佩服这位妈妈,不由又一次自问:“我有质疑意识吗?如果我教这篇课文,我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吗?”在近段阅读中,我一次次调整自己的思维,一次次跨越常规意识:是啊,为什么面对教材我们只会认同呢?

这是一种思维意识,或者说是一种文化意识,我们的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就是“认同”思维:小时候,家长是权威,我们必须认同,不能说不,不敢说不,否则就是“逆子”;上学了,要听老师的话,要遵循课本上的教导,不止一个教师说,当其他资料上的内容和课本相冲突时,要以课本为准……有了这个可以“为准”的课本,我们根本不需辨析,也不再需要思考,就这样,一个定势思维就养成了:凡是老师说的,就是正确的;凡是书上写的,就是正确的。

尽管我们也有过逆反,但逆反的程度绝对没有达到质疑课本。在这样一个顺从的意识常态下,我们逐渐长大了,似乎从来没有过对课本的怀疑,至少我是。

第一次对书本产生质疑,还是在看到林格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时,初看到它的名字,我就很疑惑:教育怎么会是没有用的呢?要真是这样的话,社会不退回到原始社会了吗?在这样质疑的心态下,我购买并阅读了这本书,阅读完毕,我长舒了一口气:原来,这只是林格先生看教育的一个极端方面而已。自从读这本书,我才有了些微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

是的,任何一本书都超越不了作者生活经历的局限,也超越不了他所处的时代的局限,任何作品都要诞生于它所处的时代之后。既然作者都有局限,那么作品有局限也就理所当然的了。所以,教师应有自己的思辨意识和质疑精神,而不需要对什么都顶礼膜拜。但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恰恰是这种意识。郑州教师彭帮怀发现新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30多处错误的事情众所周知,但,为什么只有一个彭老师指了出来?是我们真的没有找到,还是我们缺乏质疑意识?这个答案应该不言自明吧?其实,出错的不只是语文教科书,据说,高中历史教材中张作霖照片并非张本人,屈原、祖冲之的衣襟被指穿反,战国时期的孙膑坐上轮椅,荀子坐凳子读纸质书,韩愈的生卒年被搞错、只活了15年……

说起这些,大家可能会觉得好笑,似乎这样的错误太低级了,就像演电影穿了帮一般,但是,在没有人指出之前,我们是否也在一味地认同?

这样说来,教材并不是万无一失的,特别是对于语文教材来说,因为它负有“文以载道”的职责,会更多地涉及到价值观和人生观问题,为了表达特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编者可能就会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去剪裁原来的文章,在这一过程中,就有可能对原著产生不同的伤害,《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先生写了一本《对抗语文——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这本书的序言就是“小学语文教材应有的底线”。看过叶开先生这本书,我们会有更多的质疑和思考,我们会再次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材,我们会强烈地意识到:教材原来还有这么多的缺失。

是啊,正如《三个儿子》这篇课文,为什么只有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儿子呢?为什么唱歌好、翻跟头好的儿子就不被人看到呢?再者,孩子七八岁,妈妈也不至于多年老体衰吧,如果是您的儿子,您会让儿子帮您提水还是愿意看到儿子尽情地舞蹈和歌唱?

也许,您觉得这样的辩解还有些牵强,但是,如果您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上,当七八岁的孩子颤颤巍巍地提起一桶水时,您会有怎样的心理呢?

站在这个角色上,我们可能会更容易理解那位妈妈的质疑,我们可能也会发出“为什么只看到一个”的疑问。教师,一定要有质疑意识,要让思考多一个向度,只有教师有了更为灵活的思维,我们才能影响到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否则,那些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长大后可能仍然是我们的复制品。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