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点评
植树节马上就要到了,为了提升学生对植物的认知,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其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学校将操场西侧拆迁后的一大片荒地分给七年级各班当实践乐园,种植花草树木。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且为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因为都是亲身体验,所以在写作文时涌现出很多的佳作:有的文采飞扬,有的幽默风趣,有的蕴涵哲理,有的独具一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篇:
菜园拾趣
濮思源
近日,学校将一片荒地分给各班,让各班对自己的“封地”进行“利用开发”。学校上下无不称赞这一高明的举动。
同样,我们班也分到了一块地,别看这菜园小,乐趣可真不少。
瓜分天下
“好,同学们现在各自组合,用砖头圈出自己的地盘”。
随着董老师的一声令下,一场别开生面的“地盘争夺战”拉开了帷幕。
我晕晕乎乎还没弄清什么情况,便被张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拉入了他的队伍,不一会儿他又用自己“敏捷”的身姿“绑”来了几个和我一样没反应过来的糊涂蛋儿。
没办法,既然被张越“请”了过来,便只有先帮他圈好地盘。于是我们拿着五花八门的工具,不一会儿,便按张越的想法圈了一大块地,引得邻近的同学分外眼红。
可“野心家”马大班长又怎会满足于此?本着“抢地无止境”的信念,我们的马班——“凯撒大帝”带着我们又圈了一小块地,开发了疆土。走到一边望着我们班的菜地早已是四分五裂,不成样子。就好像是回到了春秋战国、各路诸侯争霸,而真正的“天子”——老师,却是一块地都没落着。
内忧外患
好不容易这“天下”是让我们给“瓜分”了,可问题远远不止这些。
就拿我们的地来说吧。张越这小子选的地跟他自己是两个极端,自己长得白白胖胖的,这选的地真是贫瘠的不忍心看,再加上我们土地是别人房子拆掉后的废墟,就更让人头痛。
头痛也没用,既然“国运”艰难,只好靠我们“国民”的雄健了,把一双手当四双用。千辛万苦后,这“内忧”没了,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外患”便瞬间打在我们脸上了。
“喂,别把石头往这边扔,我们不缺这些!”
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邻国君主”杨明泽先生,我自知理亏,便只好赔上笑脸“下次不会了,对不起了哈,sorry啊,我错了呀…”。
终于“杨王”不耐烦地走了,忽然,杨王那边又飞来石头。我火气上来了,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又转念一想,计上心头,我放下小铲,收集扔过来的石头,又扩大了疆域。我偷偷将眼光放向“杨王”一边,就像借到箭的诸葛亮,得意的笑了。
“杨王”也很生气,神情也直接从“杨王”升级成了“阎王”。“你怎么这样,这是我挖的!”“石头滚到这,在我们的领土,凭什么不能用?我们还是比较缺乏石头这种资源的。”“杨王”无奈了,像泄气的气球,没电的玩具,只好给自己一个台阶:“算了,算了,那是我们送你们的。”就这样“外患”也没了。我们的“国”便也强盛起来了。
或许有那么一天,这曾寸草不生的荒地会有百花的齐放,树木的隐蔽,果实的累累……,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那在这里拾到的,不仅仅都是无穷的乐趣呀!
读濮思源同学的文章,让我忍俊不禁。语言生动活泼,大词小用,格外新奇。能合理地筛选材料,提炼出“瓜分天下”“内外忧患”两部分,内容丰富而有趣味,抓住了同学们劳动时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细致描写,读起来趣味横生。我真正是在这篇文章里捡拾到了很多的趣味。
开荒记
胡哲
校内有一片房子拆迁后的废墟,房屋残骸遍布纵横在地上、地下,那块地一直荒废着,无人问津。
开端
教室里,同学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声情并茂、眉飞色舞的聊着什么,不是应该为 “3.01”事件的遇难者默哀吗,为何如此喧闹?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班头宣称校内的荒地被各班瓜分,不过我们这些地主可不能剥削农民,而是自己开垦。这样一来,一场浩浩荡荡的开荒便拉开了帷幕。
恐怖的地方
当我们拖着、扛着、拉着一个个锄具到达现场时,都想瘫倒在地上,放声大哭。阳光下,硬邦邦的黄土赫然横在眼前,一块块断砖、一片片残瓦半露半显,如天上的繁星般镶嵌在土里。我们铲了几下,却愈发惊恐,这砖瓦紧紧的怀抱着土地,简直入土十分。他们如极端的恐怖分子,死死抵抗着我们。干掉一波,顷刻又现一波,来势汹汹。我们不知他们到底有多少个“弟兄”,只想歇斯底里地大喊道:“天啊,这地方太恐怖了!”
激烈的战斗
艰难困苦激起了我们必胜的信念,全班同学同仇敌忾、奋不顾身地奔赴战场。我和老马、老陆、老濮、老张几个团结在一起,开始分工作战。
老马是个铁杆的鹰派,心里一个劲儿的盘算着怎样扩大地盘,再加上老陆在一旁帮腔,更是意气风发,一副自信满满、高瞻远瞩的模样。
这不,他俩一会儿和“杨六郎”所带的“杨家女将”激烈的争吵着,一会又和老雷、老黄、老金等人面红耳赤的博弈着。在长达数分钟的磨嘴皮子后,“马老大和陆军师”终于为我们增添了一块“阿拉斯加州”。可老马仍不满足,干活时,他又和老陆商量着着什么时候再弄个“夏威夷”出来。
再看老濮——在地里奋力的干着活,用铲子这铲铲、那挖挖。看到砖瓦过多,他直接抛开铲子,双臂如风火轮般的旋转着,让人不免惊叹道“这是狗刨式的传人吗?”
我拿着铁锹,在一旁协同作战。我使劲往地上一插,再奋力铲起,“犯罪分子”悉数落网。遇到负隅顽抗的“极端分子”,我就以智取胜,来他个釜底抽薪,砖瓦立刻抛开身上的泥沙,露出庐山真面目。一瞬间,砖瓦飞滚,卷起千堆沙,战争愈发激烈。
老张倒挺会偷懒,看着我们干得起劲,便到别人的地儿串门去了。叫他回来,他屁颠屁颠的跑过来,只铲了几下,一身肥肉就忍不住辛苦、耐不住寂寞,擦一擦汗,又去当逃兵了。
不止我们组,放眼望去,只见砖瓦被同学们一个个消灭,露出大大小小的坑;侧耳听去,只听“咚咚咚咚”的战斗声。砖瓦们使出浑身解数,不断运用烟雾弹,让我们洗了个泥沙浴;他们还请灼热的阳光来帮忙,让我们汗流浃背。但我们抱着无比坚定的心态,无畏的投身到这伟大的战斗中去。
后记
如今,荒地已变成了植物园,绿意盎然、郁郁葱葱。但我知道,它巨大的转变,是同学们用辛劳的汗水和不屈的决心铸就的。
读胡哲同学的这篇文章犹如在读一篇武侠小说:人物个性鲜明,众生百态皆于行云流水间表现得淋漓尽致。情节生动,颇有战斗场面。行文时夹用诗词、联句,有些许夸张但又不失真实,读起来有滋有味!妙哉!妙哉!
劳动之日
杨卓霖
大礼堂旁的一排矮墙在挖掘机巨大的轰鸣声瞬间土崩瓦解。
我们经常从这里走过,饶有兴趣地看着那片废墟——校园的“新领土”,很快对它产生了无限遐想,毕竟很大呀!
我做梦也没想到,我们成了这里的“地主”。
老师让我们带上铲子、锄头等工具,去那荒废之地凿垦开发。
这里地形奇特,东临操场,西近车棚,北靠垃圾池,南挨厕所。操场上的汗味 、车棚的铁锈味、以及厕所的骚味与垃圾池的臭味混合在一起,实在让人难以呼吸。再看地上砖头遍地,石块漫天,周围枯草丛生,垃圾遍野。看到如此惨状,同学们皆皱眉、捂鼻、摇头、叹息、欲哭无泪,更有甚者席地而坐,大呼不公。
开干了!
不管现状如何,都需改变!
几人抱团开挖,一个个奋勇当先,你锄我挖他捡,断砖残瓦被不断挖出并弃置别处。不一会儿大伙汗如雨下,满脸通红。怎奈地小人儿多,才松软之土,马上又被众人踩平,手中家伙又小又短,效率极低。人们苦想良策之时,聪慧之人早已划分边界,又用石头断砖摆齐,分工明确。老师又不知从何处弄来一镐头,几个高个轮番上阵,两手已麻,小腿部有隐约传来一丝微痛,只得依树而憩,但顷刻之间,又投入“战场”之中……
在如此众多辛劳之人当中,又不免产生“酱油一党”。数人未携工具,坐在枯树上故作沉思状,左旁几人,右边几人,树枝左右摇摆,忽高忽低,极有规律。好像从何处见过,莫非为幼儿园中一建筑——“跷跷板”?
夕阳西下,天色已近黄昏,众人仍不舍离去,但谨尊师命,必要“班师回朝”,也只好作罢……
读杨卓霖同学这篇文章,让我极为震惊,没想到平日里貌不惊人、言不压众的他这次的作文颇有意味。我认为精彩之处在于活灵活现地描写出同学们初见荒地时的表现——“同学们皆皱眉、捂鼻、摇头、叹息、欲哭无泪,更有甚者席地而坐,大呼不公”,以及开荒时的情景,观察细致又刻画生动,语言凝练而富有文采,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同学们劳动场景。
我的“树苗地”
袁小凡
我们学校为七年级学生划分了一片“实践园地”——那是一大片可以栽种各类植物的植物园!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班立刻炸开了锅。一起喊出同一个字——“哇!”当得知班级的“实践园地”的位置以后,放学时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拎起书包冲向我们班划分的那一片土地。
大!真大!
我没有想到我们班的“领土”竟是如此之大!
它是一片十几平方米的土地,上面惨不忍赌地铺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儿。周围有用白线清楚的划出的一道边界,中间写了一个大大的“9”——我们7.9班。
看到这杂乱无章的景象,几乎所有人都有些失望——这与想象中差的也太远了吧!
但得到从董老师那里下达的命令——下午带铲子来挖土时,大家却又是回应了一阵欢呼。
大家一定都干劲儿十足吧!我也激动得不知所措。
下午,当我提着铲子匆匆赶到时,“实践园地”那里已有不少同学了。
“挖吧!把石头都挖出来,为我们班铺一道边界来!”董老师命令一下,全班同学便是立即行动:有的人挖土,有的人捡石头,有的人铺边界......
只是......
这一切似乎都有点乱糟糟的,结果就是——下了课以后,我们班的地布满了大小、深浅不一的小坑,只有边界铺好了,但成效并不是特别明显。
第二次去挖的时候,我们便分成了好几个小组,挑选好各自的地盘以后,我和宁楠、李娉婷、黄筠惠、贺君一成为了一组。
此时我们刚挖好一个坑,把石头都捡了出来。但当我们抬起头来时,却发现工作任务是如此之重!而我们现在只挖了需要挖的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没事……接着挖!大不了时间多一点罢了!我们有五个人呢!”我对大家说。
“没错,接着挖嘛!”宁楠也鼓气道。
我们重新打起精神,卖力地挖了起来,一铲一铲地挖,流出了汗水,浸湿了衣服。
我不知怎地成了团队的核心人物。
“这样吧,”我对大汗淋漓的组员们说:“我和黄筠惠力气较大,我们来挖土;李娉婷和宁楠带着小铲把石头从土里翻出来;贺君一带上我们的手套,把土里的石块儿和较大的石子捡走。”
大家抹了抹汗,没有一丝抱怨,又卖力的干了起来,一边讨论着种植计划:
“对了,我这里有树苗!”贺君一兴奋地说。
“什么树?”我们其余四人惊喜的问。
“有葡萄、桂花、桃子、柳树……好像就这些了。”贺君一掰着手说。“你们想要什么树?”
“桂花和柳树!”我喊道。大家也一呼百应。
有了树苗的念头,我在心里把这片小小的土地叫做“树苗地”。而大家的干劲却越来越十足。
黄筠惠突然说:“虽然累得不行,但是好happy呀!”
她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汗水与劳动换来的是欢乐的果实,用双手开拓的不只是土地,更是团结劳动与信心!
是的,我们组只有五个女生,手无缚鸡之力,文弱胆小,但在此刻,我们的信念与团结一心的力量使我们组成为土地翻得最好的小组。
坚持吧!我们一定会成功!一定会培育出最好的植物!
我在心里默念道……
虽说我班女生极少,但是劳动时绝对不比男生弱,从袁小凡的这篇文章就可以看出。这篇作文对同学们劳动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极为细致,生动形象。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劳动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力量!
此外还有不少同学的习作呈现出亮点,比如:
张越同学在写到活动的原因时仿照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猜测:“也许是因为想培养我们的劳动能力,也许是因为想让我们体会到丰收的喜悦;也许是因为想让我们放松心情。我们敬爱的扬校长将学校的一块空地分给我们七年级,让我们自由种植花草树木……”
还有马玉玺同学在写劳动后仍对“百草园”依依不舍“Ade,我的野百合们!Ade,我的栀子花们,Ade我的土地们……”学以致用,巧妙贴切。
周星誉同学在写挖土时遇到小虫子时写出了那种儿童独特的感觉:“我小心翼翼的用手刨着,翻开泥土后,有几只叫不出名字的小虫子爬出,它们有暗蓝色亮晶晶的外壳,很漂亮,我试图把它的触角拿起来细细观察一下,可是刚一触碰它就缩成一团,似乎很害怕的样子,我怕伤害了了它,一时间不知所措……”
吴强同学能巧妙借用《在山的那边》一诗的象征手法,拿一块块砖瓦象征一个个困难,满园花草树木象征着理想的境界,从而得出哲理——只要心中有信念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最终会成功!
杨明泽同学写:“我的农场差不多竣工,看着手掌起的两个水泡,爸妈总说我是傻子,但是他们不知道,如果不去挖,怎能种下种子,长出嫩芽,开花结果。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不磨练,不破皮,不起泡,怎能开出人生之花!”体会多么的深刻呀!
张瀛月同学以给她栽下去的一棵小树写一封信的形式,寄托她对小树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形式别具一格,感情亲切自然。
这次作文题目精彩纷呈,各有特色——“从荒石园到百草园”、“精彩的世界”、“种春”、“汗水铸就精彩”、“开心农场”“劳动最光荣”“开荒记”……
此外陈杉、黄筠惠、宋天喻、张宗涵、胡鸿涛、李聘婷、贺君一、叶鹏飞等同学的作文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这次作文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从头到尾如记流水账一般把这件事记下来,既没有细节刻画,也没有深刻的体会,语言平淡,读起来很无味。有几个同学仍有必要加强规范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