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只为不辜负春光。
儿子近段时间迷上了骑车,虽然他还差10天才12岁。但那又怎样呢?早上他骑着自己的小自行车上学,屁股一扭一扭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只是,他的骑行仅仅维持了两周的时间就被老师叫停了。
周末的早上儿子提出和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从市内出发到我妈家有近40里地的距离,我很明白骑行一个来回需要多少的卡路里,这可不单单是一次骑行这么简单的事情。
我之所以答应儿子不是为了满足他的愿望,而是想让他体验说和做的差距。还未出市,我们就已经骑行了半个小时,看得出儿子有些累,他的小车轮子太小,基本上可以用儿童车来定义。还好,他没有抱怨只是说有些累。等红绿灯的时候,我说妈给你拍张照片,记录下你一路的行程。
当行程进行了三分之一的时候,儿子有些疲惫了。他擦擦汗,看着我说:“妈,其实我们应该骑电车来姥姥家。”我笑笑,告诉他,“既然选择了骑行,就要学会风雨兼程!”儿子叹了口气,又开始扭着屁股使劲蹬车前行。
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儿子告诉我,他饿了。我看看他,告诉他我们没有带什么吃的,不过他可以喝些水。儿子无奈地摇摇头,喝了些水,又一次问我还有多远。我再次笑笑,告诉他目标就在远方。儿子说他很累,羡慕我骑的车轮子大,跑的轻松。我说车和人要匹配才能跑的快,徒劳羡慕只会消耗自己的能量。
儿子指着一片桃林喊:“妈,快看,这儿的桃花多漂亮!”我们不由地下了车,这是一个小公园式的环境,虽叫不上名字,但是有水,有桥,有花就是绝美的风景了。儿子说:“妈,我发现一种不累的方法了,就是你的注意力不要集中在路上,而是要集中在路旁的风景上,这样你一边欣赏风景,一边骑车,很快就忘记累了。”我笑了。其实很多的道理真的不应该是教出来的,而应该是自己在实践中,思考中体验总结出来的,这才是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东西。
在一座高架桥前,我看看儿子,这座桥的坡度很大,骑上去绝对耗费体力。我告诉儿子这是一座愿望桥,如果他能挑战成功骑行到坡顶,那么他就会看到最美的风景,实现自己的做难的愿望。儿子迟疑了一下,我又一次告诉他,从这个坡上去可以用S型的方式骑行,这样会节省体力,不过我不知道你是否敢于去挑战!
孩子前行的路上需要我们陪伴,但陪伴的意义不是跟着走,而是要适时地去引导孩子如何把握前行的方向,如何学会去克服路上的障碍和困难。其实一味地喊“加油”有时真的很苍白无力,特别是在如此高的坡度面前,孩子需要的更是方法和技巧上的指导。
欣喜的是儿子再一次选择扭着屁股前行,他骑得很吃力但是也很快,几分钟后他站在了最高处喊着我上来,我自然不会认输,父母要保持一种高昂的姿态给孩子做出榜样,只有如此孩子才会学着仰视自己,而唯有仰视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看到不一样的春暖花开。
儿子告诉我,从高处下来的时候,那种感觉爽呆了,就像飞起来一样。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年轻的时候我们注定要走上坡路,但只要我们走到了高处,我们就能领略到最美的风景,然后我们就可以顺风顺水地享受我们创造的风景。我喜欢这样一句话:请不要在该奋斗的年龄选择安逸!
两个小时后,我和儿子到了母亲家,看的出儿子在大家的赞美中很享受。但,我知道回去的两个小时对他来说才是挑战的真正开始。后来的事情很简单,我和儿子又一次骑行了两个小时回到了家,结果我们躺下就睡到了第二天天大亮。想像一下我们顾不上洗脸就匆匆忙忙出门的狼狈画面!
骑行的快乐里面应该有这样的画面,不是吗?多少年后再一次回头,儿子会发现——其实,这不单单是一次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