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引诱孩子跳入读书的陷阱的。
有一天,儿子对我说:“妈妈,今天牛牛打我。”
“他为什么打你呀?”
“我不跟他玩他就打我。”
“那你跟他玩了吗?”
“玩了。”
“他打你你还跟他玩?”
“他说,我要是不跟他玩,他下午放学还会打我。”
“你害怕了?”
“没有。”
“对,不要害怕。再说每天下午放学,妈妈都回来接你,他敢打你吗?”
“不敢。”
“对呀,他一定是吓唬你的。如果你害怕了,他就越欺负你。还记得达尼的故事吗?”
“记得,达尼是一只狗獾。”
“兔子胡普斯总是欺负达尼……”
“嗯,他还踢达尼的屁股,给达尼起外号。”
“达尼害怕他吗?”
“不。”
“达尼怎么做的?”
“设陷阱,教训了兔子一顿。”
“嗯,不过后来,他还帮助了受伤的兔子,兔子以后再也不敢欺负达尼了。以后有人再欺负你,你还怕不怕?”
“不怕。”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爸爸妈妈善于利用书来教孩子解决困难,就会悄悄的让孩子们意识到书是一种十分有用的东西,渐渐得他们就会自己利用书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不知不觉地陷入书的“陷阱”。
有一天,儿子狠狠地摔了一个大跟头,头上撞了一个大包,眼角也蹭破了皮。儿子号啕大哭。
我轻轻的拉着孩子的小手:“哎唷,头上撞了这么大个包,怎么跟那个小孩一样!”
“哪个小孩?”儿子眼泪汪汪的问。
“就是《草原历险记》里的多利呀!他从河里冲上来一头撞到岸边的树上……”
“嘻嘻,头上撞了一个大包,跟苹果一样。”儿子笑了起来。
“儿子,来给老妈说说你的头硬还是地硬?”
“……我的头硬。”儿子嘴硬。
“那怎么光你的头被撞了一个大疙瘩,多利可是把树也撞了大疙瘩呢!”
“真的,我怎么没看见?”
“不相信,走,咱们查书去。”
嘿嘿,轻轻松松就把儿子牵进了陷阱。也许孩子们会想:原来书里面的很多东西,竟然跟我自己一样呀,这太奇妙了。有了共同语言或者有了感情的共鸣,读书就有了兴趣。
儿童频道正在热播《大英雄狄青》,儿子看完了,问我狄青是不是真的。
“狄青嘛,我好像在《上下五千年》里看到过。儿子去把《上下五千年》第三集拿来,让妈妈给你找找。”
儿子飞快的跑进屋,不一会,就拿了一本书出来,我一看,嘿,还真拿对了,还真是第三集,要知道,他可不认的几个字,看来兴趣的力量不可小视呀!我翻到《狄青假面战敌军》在儿子敬畏的眼光中读了起来。书的天敌电视也可以成为读书的诱饵!
仔细想一想,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是让孩子坐在那里读一读,讲一讲,记一记那么简单的,要让孩子们逐步从书中尝到甜头,看到书的作用,品到书的味道,闻到脉脉书香。孔子的“循循善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自觉地到书中去寻找知音,读书的兴趣就养成了,我们的阅读引导就完成了历史使命。爸爸妈妈们,在我们有预谋的设计下,不怕我们的宝贝不上钩,再怎么说“姜还是老的辣”,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