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期子路讲坛
备课之我见,各有各的招
承办年级组:三年级组
策划:张瑞利
编导:刘燕
主持人刘燕前言:
“备课之我见,各有各的招”。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由三年级承担的第19期子路讲坛“备课之我见”的现场。
课堂的高效从哪里来,这必然取决与我们课前的充分准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备课。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课前的充分准备,才能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位老师的备课智慧,从而寻觅到“有效备课”的路径。
备课备什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提倡“有效课堂”的今天我们也许能从李祥琴老师的发言中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备课之我见,各有各的招,”掌声欢迎李老师。
李祥琴:老师们好!我给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精心研读教材,编写实用教案》。
写教案是我们教师的家常便饭,也是我们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每个教师都在写教案,但要写出一份实用的好教案,并非易事。写教案前,没有做好以下的工作,就像要盖一栋大楼,没有打地基一样。那么,写教案之前,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1、研读教学大纲,以教学大纲为指针。
研读教学大纲,避免我们少走弯路。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表述最全面、最准确。它不仅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同时也是我们教学的依据。
2、统览教材。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了解小学的语文教材,做不到精细,但也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人们常说老教师把握教材把握得准,我想这和统览教材有一定的关系。统揽教材包括高、中、低段的联系,单元间的联系,单元间各篇章之间的联系。
3、研读这篇课文所在的这一单元。
弄明白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共几篇课文,每篇课文的训练点是什么,适合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教育,应该培养哪方面的能力,我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4、研读单元导语和语文园地。
每一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单元导语就像一串糖葫芦,把这一单元的内容给串了起来,还指明了这一单元学习的意图,让人读后一目了然。每学新的单元内容,我都带领我的学生先学习单元导语,告诉学生,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该阅读哪方面的书籍。
老师们,备课前千万不要忽视备语文园地,因为语文园地是对这一组语文学习的一个“打包”。这一单元的目标是什么,教学时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可以从园地中窥视出来。
5、研读课文
把握教材最基本的就是要对讲的课文烂熟于心,我们不要忙着看教参,首先要做的就是读要讲的这篇课文,用心地去读,斟字酌句地去读,读出味儿来,读出自己的见解。试想,如果教师对自己要讲的这篇课文都不熟悉,教学就无从谈起。
6、研读课文中带泡泡的问题和课后题。
我们在课文中经常见到带泡泡的问题,有时课文中还不止一个。可别小看这些泡泡问题,它在课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篇课文后面都有课后题,我们应当把课后题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所以我们要弄清楚每个问题的用意,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有些问题的用意摸不准,我们可以通过读课文,备语文园地来给这些问题定位。
所以,备课时我们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自己。备学生,备自己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时的一个长期的积累和内化。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认真备好每一节课。高站位,低起点,做好备课前的知识储备,备出实用的教案,实现高效的课堂。主持人刘燕:祥琴老师给我们讲了自己备课的经验,我想大家一定都有所收获,尤其是年轻教师。针对李老师的发言,谁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申卫玲:我对李老师提到的备课要“研读课文”,深有同感。
读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指正确、流利、有感情、大声地朗读课文。我认为这是研读教材、使备课有效、高效的重要环节。因为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经典之作,内容丰富,题材各异。在备课时,如果我们只是粗略的、泛泛阅读,自然无法领略其丰美、深邃的情感意趣;更无法领略到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妙处,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尚且如此,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每备一课,都应该从读开始,或朗读、默读,或吟诵… 通过深入的读课促使自己尽快进入作品之中。曾记得著名特级教
主持人刘燕:为了多方位把握教材,我们除了要钻研教材,还要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我们是搞教学的,所以来不得半点马虎,对知识的理解千万不能想当然,“备课之我见,各有各的招,”掌声欢迎张瑞丽《资料为文本服务,文本因资料精彩》。
张瑞利:老师们好!目前,在我校有效课堂是一个热门话题了,各年级组的老师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可谓如火如荼。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要使课堂教学有效,有效备课是前提。换句话说,教师不备好课,课堂教学必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说起备课这个话题,让我们一起重温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的那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临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关于怎样备课,也有很多话题,今天我只谈怎样备好课外资料的补充这一点。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图片、文字、音像等课外资料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品味情感搭建了桥梁,打开了通道。然而,如何恰当使用语文课外资料,是我们备课时要精心考虑的。
一、课外资料能否为教学重难点服务。
语文课外资料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的。面对资源,教师备课时如果不充分预设,精心筛选,有效选择,挑选最有用、最直观的资料展现给学生,课堂就会被冗杂的资源所累,就会变成资料陈列室。所以删选资料时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要看能否为教学重难点服务。比如学习《赵州桥》一课,文中说这种设计是个创举!到底怎样让学生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从而认为它确实是创举呢,我补充了以下材料:
1、赵州桥这样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桥,在世界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独一无二的。在欧洲,公元14世纪时,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类似的敝肩形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这座桥就毁坏了。
2、赵州桥距今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至今完好无损。
这样学生就对这个“创举”有了更深的理解,突破了难点。
二、课外资料怎样与文本巧妙整合,为训练点服务。
教师备课选择课外资料时,还要充分考虑怎样让资料与文本有效整合,为训练点服务。还比如《赵州桥》一课,写美观这部分时,作者先写中心句,再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分别描述,是很好的总分段落关系。我抓住这个训练点,再补充赵州桥上的龙的图案,让学生看后也用这种段落关系练习写话,做到学以致用。这样的资料就不是简单的陈设,能与文本整合,为训练点服务。
三、课外资料运用的时机也是备课时必须考虑的。
每节课老师们都要布置学生在预习时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学生积极性很高,搜集到的资料很丰富。有的老师也认为只要上课前有了资料的介入,这堂课就会上地有深度了。所以每一次都让学生一上课就介绍资料,学生就会如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无休无止。喊暂停吧,又觉得学生介绍的不充分,最重要的资料还没出现,于是经常是半节课很快过去了,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没能完成。所以,备课时应充分考虑资料出现的时机,可以是课前,可以是课中间和问题相结合或有疑问时出现,也可以是课的结尾拓展时运用,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如果精心挑选语文课外资料运用的时机,让其恰如其分地出现在学生对文本解读出现困惑、深化理解出现阻碍、情感升华缺乏基础之时,那么课外资料的引进,会让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悟,思维“活化”之感。
课外资料的课堂运用是一门学问,需要老师们在备课时深入去研究,去探索。我们要追求“大音无痕”的理想境界,恰当、巧妙地让文本与课外资料融为一体,力求课外资料为文本服务,文本因课外资料而精彩。
主持人刘燕:张老师用真实的课例向我们诠释了课外资料的收集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让文本因课外资料而精彩。针对张老师的发言,哪位老师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康翠云老师:是啊,现在很多的课堂都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那怎样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呢?我们可以结合资料教给学生查阅资料和整理资料的方法。比如查阅资料的方法:目录索引法、关键词输入法等;整理资料的方法更多,比如勾画法、批注法、摘录法、问题记录法等等。对于过长的资料,可以指导学生用勾画法勾画出重点语句,加以阅读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对于有主题的资料搜集,就应该注重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筛选、加工和整理。
我们老师都明白,资料搜集不仅仅是为了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资料收集才是最有使用价值,最有效的!
主持人刘燕:爱因斯坦说:“提问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那么在备课中怎么注意问题预设呢?“备课之我见,各有各的招,”掌声有请房明丽老师。
房明丽:说到备课,作为老师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谁都能说上几句,讲上几点。
记得刚上班时,我最苦恼的是备课,拿到一篇课文,不知从哪里下手,不知道怎样设计教学环节,不知道提什么问题,只会抄教案。后来经过身
那么在备课中怎么注意问题预设呢?
我认为要考虑两点。第一问题要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做到这一点就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要备学生。问题太大、太难,学生就会找不到上楼的台阶,一片茫然。如:《东方之珠》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直接问: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把香港夜景写得如此美丽?这个问题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太大、太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里要有个坡度,如果想要让学生体会写作方法,把写作方法简化到欣赏一个词一个句子上,可以这样设计:先问:你从文中那些词句感受到香港夜晚的美丽?再问:这里把香港的霓虹灯当成了人来写,这叫什么方法?这样学生就比较轻松的体会到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第二点是教师提问的语言要讲艺术,要反复斟酌。问题设计的再新颖,但是问话的方式,语言表达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本来很简单明了的一个问题,不注意语言斟酌,问话就会指向不明、针对性不强,学生就会听得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学习春天一段,想让学生了解作者抓住了那些景物来写春天美丽的。开始的提问:作者写了春天的什么?表达不清,什对性不强,学生无处下手。后来改成:作者写了春天的那些景物?指向明确,学生马上找到:“树、积雪、小溪、小鹿。”
看来,同样的问题换一种明确而清晰的提问方法,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其实,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问题的预设是这样,其他环节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堂上就多一份精彩生成!在预设中溶进我们的匠心,在生成中就会撞出智慧的火花!让我们在备课时一起精心预设、预约精彩!
主持人刘燕:数学备课时,如何进行整体的思考,“备课之我见,各有各的招,”有请李慧娜老师。
李慧娜:数学备课时,如何进行整体的思考 ,下面我以《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简单说明:
出示:(课本图片)
这是教材上的主题图和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备课前,我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首先,这是一节什么类型的课?
(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且是一节起始课)
2、 教材编写这部分知识的用意是什么?
(第一:例题的编排,让学生感知,知识是源于生活的需求。
第二:由口算的三步(23×10=230,13×2=26 , )和分步的三个竖式( )到合为一个竖式( ),让学生感悟到笔算的出现是计算的需求,是为了计算简便。由此,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语言和符号的简洁美。
3、本节课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储备有哪些?
(①表内乘法;②两位数乘一位数;③两位数乘整十数;④整百整十数加两位数。)
4、为后面的那些知识做铺垫?
(①三位数乘两位数;②小数乘法。)
5、本节课让学生学会什么?怎么学会?学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
(一:让学生学会计算和验算的方法,以计算为重点。
二:经历把三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的过程。(图出示)
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索,抽象概括和应用能力。
6、本课知识的生长点是什么?障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
生长点是合并的过程;(图出示)
障碍点是第二部分积的书写。(图出示)
如何突破,大家看,课本上有这样的三部分算式:(出示图)
首先;我让学生理解,口算中每一步的意义。再明白,竖式中每步的计算,在用口算部分做意义上的指导,用竖式做计算方法的指引下,让学生理解竖式的框架模式。
7、据我的思考,设计出本课的教学环节:
一:复习铺垫:复习学生所需要的识储备。
二:教学过程:1、引课: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具体实例引入。
2、探索过程:(是如何突破处 说的学生经历具体---形象----数模(竖式)的过程。
3、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法则。
三、巩固练习。
统领全局,宏观调控,即见树木,又见森林。这样的备课,上课时才能游刃有余。
备课是上课的静态规划,上课是备课的动态展示。在动态方面我们也应思考:下面有请王爱玲老师给大家分析。
王爱玲:以《平移和旋转》这节课的导课环节为例,说一说我在互动环节中如何预设各种情况的。
一:导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二种形式。那平移这种运动,你是如何理解的?可以用动作演示。也可以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为什么这样设计:
1、 能让学生整体的认知一下平移和旋转是什么?
2、 在学生的猜测和演示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做个简短的了解。所以,这个环节需要师生的互动完成。
三:预设的问题:
1、 准备让几个学生回答?大概用多长时间?占到整节课的几分之几?
2、 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表述不清楚怎么办?
(让学生马上用动作表示)
3、 老师做不做语言上的纠正?
(要做语言上的修正,因为这种运动特点学生能感知出来,语言可能会出现问题,老师应该用严谨的语言给学生以明确,一是这种专业的数学语言需要贯穿在整节课中的,二是趁机把这样动作加正确的语言表述能更进一步加深印象)
4、 如果学生说出来了,老师如何肯定?
师:那平移这种运动,你是如何理解的?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也可以用动作演示。
生1:是这样运动的。(好,你感觉的是对的)
生2:是平着运动的,因为是平移。(对文字的理解,会从文字中找答案)
(这种评价的语言的大背景依据就是前面的数学目标中的:空间想像力,观察,感知,数学眼光,生活中的数学运用。小背景依据就是我们提出的问题:你如何理解的?动作演示,或者语言表述一下。三个方面:理解,直觉,语言)
5、 如果学生演示的不正确怎么办?要打断?还是让其它学生接着说?
(这个可以不马上纠正,做为一个疑问先放一下,到后面观察物体运动特点的时候,可以在对比和总结出运动特点后,再回到这个问题上做探讨。)
……
三:本质思考:
这些互动的环节,对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
1、我们必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的听出学生话里的错误。
2、在孩子说完后,做出正确的评价。
这种功夫的磨炼,需要我们:
1、 备课的时候备细致。
2、 平常的每节课的环节中敢大胆的放手实践。
(这样,我们老师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语言敏感度和反应能力才能慢慢提升。)
主持人刘燕:刚才我们就语文、数学如何备课几位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名从事多年美术教学的老师,程瑞英老师也有自己的备课心得。“备课之我见,各有各的招,”欢迎程老师。
程瑞英: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羡慕的对我说:“你们的美术课最好上了,不用备课,不用从头到尾的讲,让孩子随便画就行了。学生的兴趣还很浓,课上得又轻松又好。”其实,美术课要想每节都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境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性的评价作业,以及课后的教学反思等等。都需要我们下功夫思考和推敲。但无论如何,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今天我就“如何备好低年级美术课”和老师们交流如下:
一、首先,把握好教材是备低年级课的基础
低年级学生知识连贯性差,不能融会贯通,做为老师只有把握好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把握教材,就是从“情”与“理”方面掌握内容。理,就是老师要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来分析教材。备一节课,先看看这节课在本册中所占的位置,这节课与上下课的教材有什么联系,如何做到承上启下,做到心中有数。情,就是把要备的课融入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的情绪,首先老师要自己喜欢这节课内容,继而挖掘出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感想,在自己的感受上给它一个定位,要分析本课的表现形式、风格,把握好教材,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二、其次,重视儿童心理是备好课的关键
1、结合儿童心理,新课导入要新颖。
备低年级美术课,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雕琢,尤其新课导入要新颖。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节课也是如此。抓住儿童心理,在上课时马上抓住学生的心,新课导入起着巨大的作用,低年级美术课一般用故事、图画、谜语等方式,紧扣教学重点、难点来灵活导入。
2、结合儿童心理,备好自己的儿童化语言。
低年级学生掌握词汇量小,在传授知识时,用成人化的语言,低年级学生可能听起来会一知半解。因此,备好他们所喜欢的、易接受的儿童化语言也极为重要。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讲故事,要把枯燥的内容用生动的儿童语言表达出来。效果会事半功倍。比如叙述花儿摇动,可叙述为:一阵风吹来,花儿们手拉手跳起了舞;讲鸟时,用鸟妈妈、鸟爸爸和小鸟们来形容他们……这样,学生们就会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能高高兴兴画出美丽的作品。
总之,备好低年级美术课的因素很多,但我们只要做到心中装着教材,创造性的用教材去教,琢磨透学生心理,有的放矢的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备好低年级美术课,进而就会生成高效的课堂。
主持人刘燕结束语:听了老师的备课经验,我们不难看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自觉的、全身心的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不断的学习,不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下大功夫备好每一节课,下大功夫深刻的反思教学行为和过程,这样,必然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有效备课”之路。“备课之我见,各有各的招。”三年级讲坛结束,期待下期的精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