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使束之高阁的《论语》走近了平常人家,这使得几千年来被人们尊崇为神圣的圣人精神下凡入世;圣人孔子对弟子们的口耳相传之作——《论语》也成就了于丹,间接的使一个平凡人得以借助它的光辉而深入人心,上堂入殿。
成就是相互的,可受益的是我们大众,所以,无论是人成就了书,还是书成就了人,《论语心得》总算给了我们诸多人生的启迪,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处世为人的态度传授给了我们,让我们能更好的在人际关系的夹缝中生存,更进一步走出夹缝,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论语心得》教会了我们处世、为人、断人三种本领。这三种本领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至宝、护身符!然而三者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要得到处世的绝妙玄机,首先必须懂得为人,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同,你身边的人也各具特色,如何让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与你为善?这是学问,要领在于断人。学会了判断人,那你就能根据实际情况悟出与人相处的真谛,从而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而这三者协调统一的关键是一种态度!温文尔雅、攻守、张弛都有度的态度!
如于丹言,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这也是孔子提倡的“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的境界,这要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者的境界更高远。可见,孔子总是站在一种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事情,总能给人以别样的启示,一种豁然开朗的境遇。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朴素、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但是,在于丹的眼里,孔圣人又是理智的。譬如他的判断人的理论。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就符合了我们现在人常说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应着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孔子是智者、先哲,但他所传递给我们的却是一种朴素、平和的人生真理,他所传授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其实是一种人之初的单纯。能将这份初为人的单纯完好保存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总会是温馨而饱满的,不会常常因为某种欲望不能得到完全的满足而懊恼。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贪婪的,人有九等,物有三品,衣食住行,谁都希望自己拥有的是更好的,这就是“贪”的源头。然而“贪”的程度并不相同,每个人想要的东西都很多,但把握住“贪”的尺度,你便可以让自己快乐、幸福。
比如交朋友,你不能强求别人与你交往,你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像于丹所说,你要想做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我们面对生活,也需要这种“坦荡荡”的心境,不要刻意强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经常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心态摆平事态,这样,幸福总会比忧伤多。
于丹的《论语心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推敲学习之处,可谓涓涓细流常润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