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我看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文化学习班

发布时间: 2017-03-10 11:18:22 作者: rapoo

各位义工,各位同行:

在这样一个场合,在这样的气氛中,我要说的话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但是,传统文化就是教我们做真人、做真事、说真话的,因此,我还是要说这些话。

我对这次学习内容的印象,可以用6个字概括:感性大于理性——无论是通过视频讲课的各位老师,还是亲临现场讲课的各位老师,以及我们在座的各位,绝大多数人的话莫不如此。尽管感性更容易调动我们的情绪,更容易使现场的气氛热烈,但是,感性的效应,更多的可能是“三分钟热度”;而冷静的理性的效应,更多的可能是坚定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行动。因此,我从理性的角度,从正反两方面来谈一下我的这次学习感受。

首先谈正方感受。我从三方面谈。

第一,我是个非常讨厌形式的人,刚来到这里时,看到学习时进、退场要排队,学习前后要行拜师礼,用餐时要排队等形式,我是非常反感的。但是,被动地做了几次后,我对形式有了新的感悟。我们的学习、用餐秩序,不正是通过这些形式建立起来的吗?我对孔老夫子的崇敬,不也正是通过行拜师礼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吗?因此,在这里,我用鞠躬这种形式,向这几天来为我们辛勤服务的各位义工、向一次次对我们鞠躬的各位义工三鞠躬表达我的感动和对他们真挚的感谢与敬意!

第二,这次学习,让我了解到有许多人正在无私地做宣传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这使我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承继问题有了比较乐观的看法。同时,这次学习,也印证、强化了我的许多固有观点。我是个比较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曾经一字不落地背过《论语》、《离骚》、《百家姓》、《三字经》等,也曾经蜻蜓点水地读过《诗经》、《礼记》、《孟子》等书籍。也正是因为读了这么一点点传统经典,我对中国当代社会在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盲从非常地愤慨。比如,15年前,我就写过猛烈地抨击洋节在中国盛行的杂文《节日随想》。10年前,看到有人呼吁中国女性要向西方女性学习,要摒弃羞涩时,我立即撰文反驳,呼吁中国女性要保留羞涩。几年前,在南方一座城市,曾经发生过一件让全体中国人感到耻辱的事情:光天化日之下,一辆公交车上,一名美国流氓当众调戏一名中国妇女。当时看了媒体报道后,我对事件中所有在场中国人表现出来的行为上的软弱、心理上的怯懦和当地政府在处理这件事情时的无能非常愤懑,马上用反语的笔法写了篇《真羡慕美国流氓》的杂文(后更题为《文明的背后》),对这些不正常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篇东西被一家杂志的编辑排上了样刊,遗憾的是,杂志总编在审核时把这篇东西删了。朱永新教授是今天最知名的教育家,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影响非常广泛。2008年,我在论文《孩子该读什么书》中,对新教育实验专家组为孩子们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籍以外国书为绝对主流的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我之所以强烈地反对孩子读外国书,原因有三。一,要读懂一本有价值的书是需要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对外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无所知的孩子,是很难读懂外国书的。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世界名著,当然是非常好的书,并且是以儿童的视角写的。但是,这两本书都是反映美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问题的,没有对美国这个特定时期历史背景的了解,没有对美国文化背景的了解,我们的孩子怎么能读懂?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外国人的思维、语言表达习惯与我们中国人是有差别的。这也增加了我们中国人,当然包括孩子们读外国书的难度。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外国书籍翻译质量普遍不高。比如,有这样一句翻译语言:“美需要有三个条件得到满足”。这句话的中文表达应是“美需要三个条件”或“美有三个条件”。这种表达得如此蹩脚的翻译语言,便充斥着今天的许多外国书籍。而如此蹩脚的翻译语言,不光进一步增加了孩子们读外国书籍的难度,更不利于孩子语言的健康发展。本世纪初,余秋雨先生曾撰文批评中文写作中语言表达的翻译化倾向。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以读外国书籍为主成长起来,那么,若干年后,余秋雨先生曾经批评过的中文写作中语言表达的翻译化倾向将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将使我们的孩子忘记自己的母语表达方式。这是很可怕的。三,这是我强烈反对孩子读外国书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从小以读外国书为主,就是要割断孩子与民族传统和文化的联系,而这是会让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绝后的!当然,外国书籍并非不可读,但一定要在孩子有了大量的本国书籍阅读的基础后,有了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的根后再进行,而非如今天的专家们倡导的,从读书开始就以读外国书籍为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先生说,今天,官方的专家为孩子们开列的书单,是多方利益平衡的结果,是谈不上权威的。而我所知道的情况是,今天,我们的许多学校、许多老师就是拿着这样的书单,照本宣科地为孩子们推荐书籍的。我个人对专家的看法是,在金钱的诱惑下,在政治的作用下,我们今天的许多所谓的专家,早已堕落成了唯金钱之命是从、看政治脸色说话、公开愚弄人民的骗子。给各位讲一则调侃专家的短信:桥塌了,专家说和建筑质量没关系;喝牛奶喝出结石了,专家说和牛奶没关系;婴幼儿喝奶粉喝出第二性征了,专家说和奶粉没关系……专家夫人怀孕了,人们说和专家没关系。

扯远了,回到本题。

我的正方感受的第三点是,这次学习改变了我对《弟子规》的看法。说实话,这次学习之前,在所有的古文典籍中,我最看不起的就是《弟子规》,认为它拾人牙慧,道德说教味太重。所以,我从未认真地看过《弟子规》。而这次学习,则纠正了我对《弟子规》的偏见,使我对它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我从两方面谈一下我的反方感受。

第一,不要过分地放大传统文化的作用。我们讲课的老师把传统文化的作用说得太大了,在他们看来,传统文化几乎成了解决当代社会一切弊病的良药。肯定不是这样的。封建社会中,许多官员深受传统文化的熏染,但是,历朝历代贪官污吏层出不穷,卖国贼前仆后继。虽然重病需用猛药,虽然当“枉”的程度很重时,矫枉往往需要过正,但是,面对这个在道德上几乎是患了癌症的时代,我认为,我们在做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时,还是应该多一份平和与从容的心态,实事求是地宣传传统文化,不要过分地放大它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做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才可能更有效。因为,只有江湖骗子才说,他的药是百病包治的。

第二。如果我们要做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就要抱定打持久战的念头,不要期望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的各位讲课老师,讲了太多立竿见影的事例;我们又众口一辞地谈了太多自己学习传统文化后立竿见影的效应。这很容易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作用产生太急切的期盼,很容易让我们在弘扬传统化的实践中,面对可能很长时间内仍无效的实践现实产生失望情绪,进而动摇我们做这件工作的信心,甚至让我们的工作半途而废。欲速则不达。珍贵的事物总是慢慢成长。如果传统文化真有立竿见影的作用,那只能说明传统文化不是瑰宝,而是让我们今天的肉类食品非正常地快速形成空前丰富的激素之类的垃圾。

最后,我想再说一点,如果基地的工作人员认为我说的话有道理,希望你们能够把我的意思转达给有关人士,以使我们在今后把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做得更好。

谢谢。

2011年12月3日

注①:11月24日晚,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到荥阳市传统文化培训基地学习。27日上午,学习结束前夕,我有感而发地做了此发言。此文据发言回忆整理,并补充了一些内容。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