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打扫卫生的习惯
一块儿不足二十平方的卫生区,七个同学在打扫落叶,上课铃响五分钟了,还在磨磨蹭蹭。我不得不过去。
七个人,五个拿笤帚的,一个拿垃圾斗的,一个什么也没有拿,似乎是负责指挥的吧。
指挥的是一个穿黑衣服的小个子,可能是班干部吧。他的指挥方式很特别,不管分工,不管督促,不管验收,什么也不干,只管催促别人干。
干活的呢?
五个男生,一个女生。
个子最高的是篮球高手,是我们“新空气”篮球俱乐部的负责人。可能他是不屑干这些粗活,所以只是拿着笤帚在卫生分界线往两边划拉,把不属于他们班卫生区的树叶扫出去,把属于自己班的扫进来,然后笑嘻嘻地看着别人打扫。
个子最小的小男生,白白净净,文文气气,一看就是没摸过笤帚的,老婆画眉一般,专门在人家扫过的地方,再扫几片树叶长途跋涉过去,把干干净净地面再留下一些痕迹。
其他两个男生作用等同小个子男生。
唯一能干活的是一个女生,悄无声息,一扫帚挨着一扫帚扫过去,挺有章法。但不幸的事,她刚刚扫干净,那三个小伙子就会很努力地又扫过来一堆,并会在沿途拉下几片树叶。
七个人只有一个拿垃圾斗的,负责把扫成堆的树叶运到二十米处的垃圾桶。但是,长途跋涉难免丢三落四,还需要重新打扫。
不足二十平凡米的地方,七个人,上课五分钟了,还没有打扫彻底。
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值日生来得太晚?还是因为值日生不会扫地?
我们做班主任的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已经够焦头烂额、身心疲惫的了,再因为打扫卫生被批评,难免心里不高兴,甚至有一些委屈,有一些牢骚,这很正常。但是,这个问题就可以不解决吗?很多时候,已经上课了,有些班还在打扫卫生,或者打扫卫生的才嘻嘻哈哈回教室,我就很着急。
作为班主任,带领本班同学,保证室内外卫生整洁,这恐怕是最起码的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的班级卫生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班级管理,团队精神?再想想,我们到一个班上课,刚讲到精彩处,突然被闯进来的同学打断,干什么了?打扫卫生了!回头再讲,前头讲到哪里又忘了,你说恼人不恼人。
所以,按时完成卫生保洁,这是一个班集体对任课教师的尊重,也应该是一个班集体的集体承诺。
也有教师说,我天天督促学生,但就是没效果,该批评的也批评了,该提醒的也提醒了,就是没有效。
优秀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态度。
卫生管理是一件平常事,但平常中有大学问、大道理。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单位,能天天保持窗明几净,平常事就变得不平常。不仅仅对参观者是一种尊重,是自我形象的宣传,对这个集体每一个人也是一种影响和鼓励。
连卫生保洁都做不好,一是不愿做,二是不会做,三是不习惯认真做。这里面有团队意识问题,有责任心问题,有劳动态度问题,还有班级管理科学性问题。
对于卫生保洁,不愿做,不想做,消极怠工,这就说明这个班集体没有集体荣誉感,人心涣散,不愿意为集体做贡献。由此及彼,往往事关班集体事情的时候,可能都是这个模式。
也许很多人会说,没有那么严重吧,不就是学生没有按时打扫卫生嘛,怎么要上岗上线?
调研一下就知道了,一个班集体,卫生不好,连地都没有人愿意认真打扫,其他工作,如跑超秩序,自习秩序,集体比赛,往往都是一盘散沙。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除了态度和习惯外,卫生保洁还是一种能力。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其实是不会打扫卫生,不会扫地,不会擦玻璃,不会拖地。不知道如何合作,不知道卫生打扫的程序。而且,杀不下身子,用不上力,投入不进去。很明显,平时在家就没有劳动的习惯,属于油瓶倒了也不扶的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呢?
责任心是在承担责任中培养出来的。所以,班级事务必须承包到人,督查到位,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怎么干,流程是什么,验收标准是什么,谁来验收,完不成则么办……这些问题都要具体化。不仅要具体,还要落实,要通过反复训练来落实。擦玻璃怎么擦,扫地怎么扫,大扫除如何协作,都要在做中学,做中练,反复成习惯。出了问题要查找原因,责任追求,在问责中培养责任心。
好习惯早养成,其实我们每个班主任接到一个班,第一件事就是培养责任心,就是训练习惯,就是打造团队精神。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做班主任,最重要的是端正学生做事的态度,教给学生做事的能力,培养学生做事的习惯。班级管理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