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出现消极情绪是正常的。
时下,我们的孩子时常来一句:“郁闷死啦!”“无聊透啦!”“谁来救救我?!”“郁闷”、“无聊”、“无奈”等本应属于成人的心理感受的消极词汇也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而这些也充分反映出孩子们心理的消极。因而他们有时表现为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憎恨等。我们做为老师和家长的,要明白:这喜怒哀乐乃是人之常情。在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我们爱与理解,我们更应“爱你”、“懂你”。
情绪是指人的自然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反应。就是说明,孩子消极的情绪因情境变化而表现出易变性和偶然性。这就需要我们及时了解孩子们情绪变化的原因,及时与他们沟通,做好心理疏导。
爱心化雨,点滴入心。
我们要随时注意孩子们情感的变化,孩子们有消极情绪时一定要知道来自哪方面:是不是家庭成员间的冷漠,无视孩子们情感,没有给他创造温馨的环境?是不是老师陈旧的教育方式,“刻骨铭心”的言辞,造成了他更强的逆反心理?是不是同学间的争强好胜、唯我独尊,使孩子感到孤独、忌妒?是不是孩子自身成绩下滑、意志脆弱、生理变化、情感困惑等,让孩子感到沮丧、焦虑?
影响孩子情绪的“情境”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做为家长和老师的要用心、有耐心,通过正当的方式(当然是指不损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的方式),对孩子情绪的点滴变化都要及时“入眼”、“入心”。这就如同引水一样,要知道孩子情绪之“水”来自何方,情感的“水量”有多大,我们需要多长的时间和多大的“工程量”,才能让孩子的情绪之水在我们的疏导下,变成涓涓细流欢快而清澈地流淌出斑斓多姿、勃勃摇曳。
随“境”潜入,润物无声。
我从博客中了解到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是那样的友好、宁静、自信。有的给孩子写一封信,笔下流淌着爱的暖流;有的与孩子一起阅读,字里传递着情的润泽……这样,孩子们的情绪也会比较平静,容易接受你的情感的浸湿。而现实中,也有的父母,则不然,孩子的情绪稍有些波动,就觉得“秋风瑟瑟”般寒心,情绪跌宕、态度粗暴、语言专横,那么孩子们的情绪也就更加易躁、易怒、易消极,而且会以同样的方式与他人交往,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当老师的,有时面对情绪波动的孩子,没有在交流中了解他们,没有在沟通中求得信任,没有在平等中求得融洽,没有选择最佳的时机,以至使孩子们的消极情绪没有得到控制,反面导致了他们更强的逆反心理。
我记得我班有一名女生,成绩优秀,可有一次在课上与老师顶嘴。这还了得,我听完课任老师的汇报后,立刻找到她,训斥一番。当时,这位女生唯唯诺诺,想说什么,可是在办公室,面对我那般的严厉,她没说什么。过后,我发现她与我疏远了,有意躲着我。于是,通过其他女生了解到:她是因为近期数学某一单元学习感到困难,那一节活动课想复习一下这是单元的内容,可是让课任老师占了,她无意中嘟囔一句“怎么又是某某课呀。”老师就说她顶嘴……
在幼儿时期,由于学生对老师充满崇拜和敬畏,因此很容易与老师处好关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评价能力也有了提高,老师当众训斥甚至是体罚,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师生间就容易产生一些冲突,从而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而敬而远之。因此,在与学生交往时,老师应放下架子与他们交流,和他们平等相处,尊重他们,了解他们,让他们获得愉快的、轻松的情绪体验。
面对孩子们消极的情绪,我们自己要先静下心来,我们的心牵系孩子,但不能让我们“激情”再“激荡”孩子的消极情绪。我记得有人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它不同于工业手工作坊,今天心情好就多生产几个零部件,明天心情不好就不生产了;它更像农业生产,要符合植物的生长规律,受季节、时令的限制,要有计划、按规律、守时令,依据植物的生长特征,让他们在我们精心呵护下茁茁成长。
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我们要做到“爱你”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