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在线】记忆中的妈妈菜
妈妈菜,是记忆中舌尖上的味道,也是与妈妈、与家人无法割舍的一种联系。说起妈妈菜,就有好多好多的回忆,那时小不懂,现在读懂了却不在妈妈身边。

我上高中就开始了在外求学之路,在外总是吃不好的,每每回家都是狼吞虎咽一顿。现在远离母亲,回一趟家更是胡吃海喝两天,减肥的决心也都抛到了脑后,用自己的话就是“家里做的什么东西都是好吃的,即使是玉米稀饭”。妈妈做的饭菜的味道一直都是我在想家的时候最怀念的,或许这就是妈妈菜的味道吧!
老妈是擅长做饭的,小时候外婆家穷孩子多,身为长女的老妈十三四就开始操持家务。几十年下来,老妈总是能把最简单的食材做出特别好看好吃的样子。
春天的竹笋白白嫩嫩的,老妈会让我们帮着剥掉外面一层一层的壳,然后再改刀焯一下,接着就会做出竹笋肉馅的饺子、或是与各种蔬菜一起翻炒做个小菜、或是做成浇面条的卤子、或是做汤的时候撒上一把,做法千变万化又不拘泥于一种。这样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进嘴的味道怎一个“鲜”字了得?
夏天盛产的西红柿被老妈运用到了极致。即使最简单的西红柿卷心菜炒在一起做成的浇面条的卤子,也因白的菜、红的番茄、黄的炒鸡蛋、透明的洋葱丝,再加上净白爽滑老妈的手擀面,以及最后撒上的一小撮翠绿色的韭菜,一碗面条看起来是那么的好看、那么的鲜艳欲滴!我们几个一端上黄瓷碗顾不上坐下就哧溜哧溜开吃,即使是最后捞过稠的仅剩下的淡黄色飘着油花的汤也不舍得放下,也是一并填进了肚子。记忆中那些年的夏天,总是大门口的过道里摆着暗红色的小木桌,我们几个埋头苦吃,老妈在厨房里忙乎,透过窗户问我们还要不要再加点……
还有老妈喜欢花心思给我们这些小馋猫们改善伙食,逢二月二、端午节炸油条、菜角、粘糕,后来也不管什么节令的都会信手做来,还做忆苦思甜的玉米饼饼、菜窝窝头,做夏天吃的面皮、面筋,还有在食堂帮厨一两个月回来给我们做炒拉条,炒面。
![]()
![]()
老妈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过年也不一定吃上饺子,所以老妈就特别喜欢做饺子吃。老妈手特别勤,经常给我们做饺子,一做还得做素馅和肉馅两种馅,因为二姐和妹妹都不喜欢吃肉馅的。老妈总是一大早地就开始张罗起来,买菜卖肉剁馅,和面包饺子,只等着最后我们五个放学回家来下锅煮熟了。好像小时候饺子吃得太多吃伤了一般,现在一点也不想念,反而看见老公这么狂热地爱吃饺子还心生一种疑问:呵呵,你的妈妈小时候没有经常给你做饺子吃吧,要不你这孩子咋真狂热呢?
过年的时候,老妈做饭的花样就更多了。提前买肉备菜,做好饺子馅,炸好牛肉丸、豆腐条,蒸好白白胖胖的枣花大馍,老妈总是忙忙叨叨地十来天,在除夕夜那天也不能歇下来。总是把做好的一大盆的氽 丸(注:氽,cuān 入字旁;入水成汤)馅端在小桌子上,打开炉火烧开水,老妈一边用手把肉馅挤成一个个的球形放到锅里,老爸一边配合地用大笊篱点点氽丸熟了捞出来放入凉水盆中。记得前几年我嚷嚷着也要帮忙,就帮老妈挤丸子入锅。可是我双手挨到那软软的丸子馅时,浸入肌肤的确是刻骨的冰凉,哪能不凉呢,年前都是零下几度啊,可是老妈从来都没有说过一点肉馅冷的话,更没有间断过给我们做氽丸。想起范仲淹那首“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来,我们这些孩子何尝不是那往来人啊,只知道氽丸鲜美,却不知道老妈制作过程中要经历的冰冷入骨。
过年期间食材种类丰富,老妈做出来的杂拌汤就更加的鲜香顶饥了。仍记得那年初三补课早上起床,老妈总是把各种材料,氽丸、牛肉丸、木耳、蒜薹、四季豆、鱿鱼海参、炒好的碎肉、玉兰片、还有白菜什么的满满地给我炖上一小锅,杂拌汤成也。我呢就总像个饿死鬼一样把稀的稠的一股脑都倒进肚子里,还意犹未尽地跟老妈约定明天早上还吃这个。妈妈做的杂拌汤,不但味道鲜美可口,而且都是硬货特别的能战斗,能提供我一上午学习奋战的充足能量。
……
不说了,不忆了,写着写着晚饭吃撑的肚子竟然又早已饥肠辘辘了,我现在真的好想吃上老妈做的饭菜啊,哪怕是最简单的玉米稀饭、凉拌黄瓜或是西红柿炒卷心菜……等等,再等两天,端午节回去了一定要好好的补上一顿!

妈妈菜,就是这样子,包含着母亲和子女感情的家常菜,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记忆中总有我们封存起来的那些特别的味道,这些味道就是妈妈菜的味道,它们丰富着我们的味蕾,更温暖着我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