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大话明代科举(二)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3-12 10:57:39 作者: rapoo

举(二)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科举考试的出现,打破了严重阻碍历史前进的封建门阀制度,给每一个有志者提供了踏进仕途、一展抱负的可能,正是这样的诱惑,使得无数读书人为了科举竞折腰,到了明代的扩招,这一现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是,读书做官哪有那么容易呢,朱氏王朝早就为莘莘学子们设置了一道最困难的关卡——八股文。这道关卡不但改变了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也让无数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法自拔,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影响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命运。

当时学子们的考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考实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经义,这是朝廷取士的关键。那个时候,考试的题目只能从四书五经里出,字数也有限制,一般不超过五百个字,看似比较容易,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

所谓的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必须使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格式古板统一,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还得达到对偶的效果,难免会有考生生搬硬套,看似形式规整,实在废话连篇,难脱拼凑之嫌。事实上,痛苦的不仅是考试,还有出题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这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无奈之下,老师们也只好奇技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出来出题,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考生呢?

事实上,八股文只是一种文体形式而已,说到底,就算古板,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更厉害的杀手锏还在后头呢!明代科举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即要按照圣人的思想来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朱熹。朱熹曾经给四书写过注,也就是标注过他自己的理解,然而这些注解被统治者视为权威,那就要求所有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的思维来答题。

呜呼!在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思维束缚下,明代的学子们开始完成他们的文章,这下可真是苦了那些学子们,天见犹怜!但是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考生们仍然写出了很多锦绣文章,文辞之优美,立意之深刻,实在是令人我辈汗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考试制度的限制下,明代还是有很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比如后来赫赫有名的治国之英才,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等等,那一个不是八股文高手,这些人还都是高手中的高手。清代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曾经这样写道“八股文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

其实,八股文本身并非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十恶不赦,它最初只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它是在中国语言、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芽、产生、发展形成的,也是缘于考试的需要而产生的:当时选拔考试,不同于我们现在考察很多学科,而是只有中文写作一种,同一题目的文章,如果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而是任由考生随意发挥,那么文章的评定就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会掺杂很多人为的不公平因素。

翻开历史,又有哪一种考试方法发展到后来不是问题一大堆呢?就如今日的高考,至今不也是被人们百般诟病吗?可见八股文在科举中的问题,是考试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并不是它从娘肚子里就带来的毛病。从某种意义上说,八股文就是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看来,科举考试的出现是社会的进步,八股文也不像我们很多人印象中的那么十恶不赦,很多事物的存在有不少弊端,但往往也都有其合理之处,千秋功过任人评说。

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懂的越多,越不敢轻易下结论;事实上,很多事情,我们听到的不一定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也可能是假象,唯一能接近事实的方法就是多听、多看、多思考,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清楚地了解事实,唯有这样的态度才有可能走进历史真相。

我想,读史需要这样的态度。唯有如此,读史才能使人明智。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