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吗?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老人家的这句词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认可。家长觉得:小小年纪,生活、学习条件这么优越,家人又呵护有加,当无忧无虑才是,这些孩子分明是无病呻吟。可孩子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稚气未脱的脸上旗帜鲜明地写着:“别惹我!烦着呢!”他们烦得理直气壮,他们说:“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孩子烦恼的根源是什么呢?从孩子的日记、习作,以及言谈举止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烦恼和忧愁主要来自这样几个方面:
一、父母总拿优秀的孩子与自己相比。似乎别人的孩子什么都好,而自己总一无是处。结果,家长一开口:“人家XXX”,孩子的双耳立即”屏蔽“,家长的“教导”孩子根本就没有听进去。这样的“比”,正面的影响微乎其微。其实,“忧生”有烦恼,“优生”也有烦恼。
二、学习压力大,学业负担繁重。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老师的谆谆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本是好意,可轮番轰炸让孩子不胜其烦。而且,进入初中后,排名像无形的大山压在孩子的心头。过度关注等于过度施压。家长若过度关注分数和排名,会让孩子不堪负重。
三、敏感的心灵、纠结的友情也带来烦恼。尽管常常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带来的烦恼却“剪不断、理还乱”。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渴望和重视友情,也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因此,要引导孩子正确交友,巧妙地处理朋友间的误解。让真诚、坦率的友情照亮初中的这段旅程。
四、成长伴随烦恼。身体发育的孩子为自己难听的嗓音、“层出不穷”的青春疙瘩豆等烦恼,可身体尚未发育的孩子为自己的“落后”而烦恼。外貌长相上不尽如人意的小小缺憾也成了大大的烦恼。走进青春期、走进“心理断乳期”的孩子内心与现实发生碰撞,因此常莫名地烦。
五、现实与期望的落差太大,令人烦。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常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和焦灼,孩子也想成为父母的骄傲,可“期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理想的成绩非一日能提高,也非一次两次考试就能有飞跃。在失望、叹息、训斥、自责中,孩子陷入烦恼中。
……
其实,人生就是由烦恼串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总是微笑着数它。我们要引导孩子成为达观者,战胜成长的烦恼,勇敢地大步向前。
首先,家长要学会倾听。倾听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不要在孩子说自己烦的时候打断他的话,而是要耐心地听孩子讲完。这也是给孩子宣泄的机会。同时,在倾听中发现孩子烦恼的所在,才好对症下药。引导孩子悦纳自己,家长首先要学会悦纳孩子。
其次,家长与孩子要多探究。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抛开烦恼根本上还需要孩子自身多努力,家长要做的只是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方法。为了知己知彼,也为了激起上进心,老师通常会学生进行排名。可排名是一把双刃剑,家长要学会正确看待。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制定跳一跳可以够到的目标,不抱怨不苛责,多探讨多商量,这样才能化压力为动力。
再次,家长可以幽默化解冲突。人们的心情总是容易互相感染,亲子间更是如此。如果孩子总是很“烦”的话,家长不要更“烦”,而是用自己阳光的心态去影响孩子。生活中多一点幽默诙谐,也就少一点矛盾冲突。家长的心情是可以辐射的。不信可以试试哦!
对孩子多一些尊重、理解、信任、鼓励,也会增加孩子战胜烦恼的勇气和力量。
“少年心事当拿云”,应该壮志凌云、豪情满怀的青少年有时心空也会出现阴霾,就让我们耐心而睿智地去驱散,让心空变得天朗气清。这样,亲子间就会共同奏响爱的旋律——《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