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小聚,课题开题
11月9日,一个阳光较为灿烂的周末。工作室几位同伴聚在一起召开了课题开题会,开题会上,同伴们的言说让我再次为他们的坚守点赞。
工作室是一个以期用阅读加反思促使教师成长从而带动学生成长的团队,团队中的每位同伴每周至少写一篇反思和一篇读后感。但,在长期行走过程中,我发现不同的人的反思效果不同,有的人的成长效果并不太理想,总是在浅表处行走。如何让反思更有效?这个问题曾一度困惑着我。问题就是课题,今年六月份,当再次申报课题的时候,工作室几个同伴一拍即合,申报了“以提升教学反思的有效性,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课题。
好在课题得到省课题办的认可,顺利通过立项。经过一番准备,具体、详尽的研究方案基本成型,于是,11月9日,我们就聚在一起,召开了开题会。
开题会上,我建议同伴先谈谈自己对反思的看法以及自己的反思现况。南乐四实小的刘亚平老师说:“说真话,我有点‘自私’,总觉得教师不能只为了学生的成长,除了学生的成长外,一定要为自己留下点什么。”亚平是工作室中成长较快的一位同伴,她性格内敛,刚见到她时,总觉得她处于一种封闭状态,但现在,她主动打开自己,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这对她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进步。这个进步貌似和专业成长无关,但其实并非这样,这个进步的背后,是一股力量在支持着她,因为她要成长,她要行走,所以,她开始做起来,她在坚持记录自己的课堂,在记录中总结,在记录中反思,在记录中寻找新的突破,为了更好的突破,为了更好的成长,她也在尝试中慢慢打开了自己,开始和外界交流……现在,她的海量阅读做的已经风生水起,她的反思意识已经到了专题阶段,她的做法得到了北京某公益公司的捐助,班级内和阅读有关的书籍和图书架,都由对方提供……
濮阳市一高的李艳丽老师,是一个真心喜欢班里那群“调皮鬼”的人。因为喜欢,担任高三语文课兼班主任的她“偷偷摸摸”地在工作和生活的间隙里为高三的孩子写随笔,之所以说“偷偷摸摸”,是因为她唯恐别人说她“逞能”,所以,这些记录,她只发在工作室的博客圈里,不敢让同事知道,不敢让家长知道,也没有让孩子们知道……听着她的故事,读着她的文章,我在默念:一个冒着被别人嘲讽的风险“偷偷摸摸”为孩子写随笔的老师,是真心喜欢孩子、喜欢教育的吧?如果为她做期报道,报道的题目就应该是“那个‘偷偷摸摸’为孩子写成长日志的教师”。
市七中的张秀云老师,由于老人和孩子的关系,近段时间她暂时请假,停止了行走,但,工作室要求读的书,她仍然在坚持。油田十中的封秀梅和油田四高的马祥勇,在工作异常繁忙的情况下,坚持通过阅读致力于自己的成长,并在班级开展阅读实验,致力于学生的成长……
为这群执着的坚守者点赞。白落梅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后的重逢。我想说,今生所有的重逢都是履行前世的约定。在行走的路上,我们也许会很累,我们也许会有少许的孤单,但,当你觉得累的时候,当你觉得孤单的时候,想想远方,想想远方还有一个同伴也在这样坚守,你的身上,也许会涌现出一种力量。
除了为同伴点赞外,也为邀请到的两位专家称道。他们牺牲了本该休息的周末,从八点半坚持到十一点,耐心倾听,专业引领,为课题把脉问诊,扶正了课题研究的舵。感谢,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