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扫不净,何以扫天下
育才学校 孔繁琳
早上进到教室,教室内的地板一反往常的情况,地板砖干干净净,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从前到后又检查了一遍,咦,真奇怪。平时,班内的卫生是我最头痛的事情了,都六年级的学生了,扫的地还是那么差劲……
但这次?我正疑惑时,卫生班长走到我跟前,问其原因,卫生班长也高兴的滔滔不绝的说:这一组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太好,但特别会扫地。以前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就不会扫地,每次让他们扫地时他们还不听,还犟嘴。但这组学生,我都不用说,人家照着自己的职务表,就开始干了,扫的还特别干净,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我就觉得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就不会扫地……
卫生班长的一段话让,让我陷入了思考:学习好的学生不会扫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不由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报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近半数(46.7%)家长经常会代替孩子劳动;41.4%的家长明确认为孩子不做或几乎不做家务。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我想肯定很多,但家庭因素肯定是首当其冲:
“现在的学生太累了,在学校要上课、劳动,放学要上辅导班,回到家后怎么舍得再让他做家务。”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家长这样说。其实这也代表了一部分家长的心态。
是的,孩子在家从来就不做家务,家长也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甚者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家的扫帚在什么地方放,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做家务吗?会做扫地这种小的不能再小的家务吗?
家长殊不知在要求孩子考高分的同时,完全忽略了孩子身体上的另一种需要——体质地锻炼。我们都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人类要发展自己,首先就要学会劳动。劳动是脑力和体力的结合,所以进行劳动教育,实质上就是进行生存教育。
知名青少年研究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是孩子做家务的拥护者。他这样说,美国哈佛大学对456个孩子跟踪调查,20年后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差别很大,失业率是1∶15,犯罪率是1∶10,收入相差20%,而且,爱做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健康。他也常常让女儿做家务,以培养女儿的劳动习惯。女儿说:“你叫我洗碗,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孙云晓说:“考不上大学没关系,碗必须洗。”在他看来,做家务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孝心。“从不做家务的孩子很难有责任感,也很难有孝心。”
针对有些家长“家务增加孩子负担”的观点,孙云晓认为“适当的做家务会成为调节孩子生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可能比学习知识还要重要。”
针对这一问题,随机在我班64名学生中展开调查,调查的内容显示:16人从没有做过家务,占做家务总人群的25%。做过家务的48人,占做家务总人群的75%。在这75%中间之中,做的最多的项目是扫地,有25人,占总数的52%,其次是拖地12人,占总数的25%,洗碗16人,占总数的33%。从结果来看,都是一些较简单的家务事。
但像洗菜,做饭,洗衣服,叠衣服,整理杂物(报纸,废书本),叠被子,整理自己的房间,倒垃圾,打扫马桶等这些稍有一点难度的家务,多数孩子是毫不问津的。
所以轮到有些孩子值日时,他要么根本就不会扫地,要么就干脆使出他在家里的绝招:耍横。
由此我想到一个小故事: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任何伟大的人,都是从会扫地
这样的小事做起。
所以,老师想对同学们说:多分担父母的一份家务,是感恩父母的最好表现!多承担一份责任,这是人生路上的必修课!多做一份力所能及的事情,多给自己增加一种生活技能!“一屋扫不净,何以扫天下”,是永恒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