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模式”成装饰(修改篇)
文/嘉杰
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推进,各校寻求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激情日益高涨,学习洋思、探寻东庐、取宝杜郎口,于是乎,五花八门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让人目不暇接,耳不暇听。这种创新课堂的精神确实可嘉,但这些“快餐模式”确实让人忧虑,更让人有种“追风”之感。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因此一种教学模式的确立,不能是快餐式的,而是在较长时期内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并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需要一个实践、提升、检验的过程,再说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强的地域性和适应性,“橘生淮南则橘,生淮北则枳”。如果只凭一两次参观学习,复制点人家的经验,就主观武断地比葫芦画瓢,换汤不换药地起个名字,就成了本校的教学模式,到头来未必不会落得个东施效颦的下场,不但没有学到人家先进的经验,甚至会把原本符合本校校情和学情的很好的做法也丢弃,到头来只会让学生无奈,教师迷茫。因此在学习人家经验时,要经过细细地“反刍”,把适合自己的经验吸收到自己的教学中。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从而让自己的课堂逐步高效。而不在于立马给自己的教学起个流行的名字。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关键不在于确立了何种教学模式,而在于是否寻求到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能高效地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还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的未来奠基。鉴于此,在进行课堂改革时,我们一方面需要借鉴外校的先进经验,但同时我们更要立足本校的校情和学情,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研修活动,激发全体教师投身课改的激情。另外学校要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只有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才会提高。才会探寻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从而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效课堂。
因此,一所学校有没有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让教师切实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艺术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魅力,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对接,才有可能构建鲜活、灵动、高效的课堂,我们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