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老师请警惕教育中的“软暴力”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3-22 10:49:53 作者: rapoo

老师,请警惕教育中的“软暴力”

文/嘉杰

昨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武汉市青山区任家路中学初一男生小童(化名)因违法了对班主任梅老师“不迟交作业,当天作业应当按时完成”的承诺,班主任竟要求小童将这句承诺罚抄1200遍。梅老师在班上当众称小童为“病毒”,宣布小童“不能再来学校”。

我又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篇报道:一所国家级示范初中初一年级的数学教师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学生每做错一题将罚做十题。一次,某女生做错三题,罚做的三十题中又错六题,结果题题滚动,天全黑了还回不了家,痛哭不已。几次下来,导致一个小鸟般快活的小女孩害怕到校、害怕老师,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渐渐变得沉默寡言、闷闷不乐,最后竟发展到不愿到校。家长无奈,只得将其转学。

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教育“软暴力”。所谓教育“软暴力”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无视学生的存在,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自居,无所顾忌,赤裸裸地攻击、摧残学生自尊自爱的情感。显而易见,这是一种情感虐待、精神虐待的“软暴力”,它无情地刺伤一颗颗纯真向上的心灵,它的伤害力,甚至大大超过肉体上的折磨,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远比体罚的后果更令人恐惧。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心理,也许就是这样“修炼”成的。

回顾我们的教育生活,不可否认,我们有意无意地也施行了教育“软暴力”。学生的作业潦草,我们一怒之下,给学生撕下重做;学生作业没有做完,我们罚他在走廊里写;学生犯错了,为了让他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让他写保证书;我们把“顽皮”的学生让他一个人一张桌,把他“孤立”起来;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有时对他报以冷漠,让他自生自灭……所有这些,也许我们都曾做过,但事情过后,我们的“好心”未必能换来“好报”,甚至会为自己的教育策略而悔恨。

我曾“百度”了一下,发生在校园里的“软暴力”事件可谓不胜枚举,确实让人触目惊心,有的甚至让学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更让我们的教育与“残暴”“愚昧”“无奈”结缘,让我们的教师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让我们的教育在内耗中低效,在无奈中叹息。所有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生活的反省,不得不激起我们寻求高效教育良策的激情。

做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怎样预防教育中的“软暴力呢”?

首先我们要更新观念,多一把评价学生的尺子。之所以教育“软暴力”屡屡发生,还是“分数论”在作祟,不论是罚抄写,罚作业,还是对学生冷嘲热讽,都是出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考虑,都是希望孩子有一个优异的成绩,若果教师能够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也许你会看到学困生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从而引起对他们的赏识。我们应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关注、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大力倡导“赏识教育”,重视学生个性的自我张扬,以一种激励表扬,欣赏为主的鼓励性评价,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够自尊、自律、自省、自信。

其次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犯错误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当孩子犯错误时,做为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的错误,然后转向错误的背后,去寻找犯错误的症结,对症下药,引领孩子改正错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心灵浸润的过程,更是情感唤醒的过程。老师有时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宽容的话语,一个宽容的眼神,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中泛起层层涟漪,从而唤醒孩子的向善之心。

再次教师要有真正的爱心。爱心是温暖的阳光,能驱散阴霾,融化坚冰,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富有爱心,这样当遇到学生犯错时,就会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就会用大爱,大智慧去启迪他们,引领他们。用爱心去清除他们心灵上的杂草,用爱心去去唤醒他们

最后,做为教师,一定要用对教育负责的态度,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去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活生生的有生命有尊严的人去看待,让学生在学校有尊严地学习,让学生在学校有尊严的成长,让学生的心灵像正午的阳光般灿烂。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