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这一班学生相处了四年,对每个孩子的脾气秉性虽不说是了如指掌吧,也可以说是胸中有数。班上有一个孩子,叫欣欣,很特别。父母离异,他跟随好强的母亲生活。母亲对他要求比较严,这孩子倒也好学上进,只是脾气倔强,和同学之间总发生矛盾。发起火来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不过,等他气消了,再给他讲道理,还是听的进去的。典型的“吃软不吃硬。”
最近有一次,科学老师到我们班借校服。其他同学都很热情的答应了。唯有欣欣大声喊着:“不借不借,就不借!”看着他气鼓鼓地咬着下嘴唇,涨红的脸上写满了不服气,我知道,这小家伙的牛脾气又犯了。为了不影响同学们上课,我暂时没有理会他,想着下课后再找他谈心。
我回到办公室,思索着怎么和欣欣谈话。这孩子不是个小气的人,挺爱帮助人的,今天是怎么回事?一定有什么原因。一下课,还没等我去班上,一大群孩子拥进办公室:“老师老师,欣欣生气了。”“他把捐给班级图书角的书全给拿走了。”“他还说他再也不帮助别人了。”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状”,我不禁生气了:这个欣欣,今天还来劲了。我快步走到教室:“欣欣,请你来办公室。”我按捺下怒气叫道。欣欣噘着嘴,不情愿地站起来,跟我来到办公室。
“坐下吧。”我拉过一把椅子说道。
欣欣一楞。他大概没有想到老师会请他坐下。转眼,他一屁股坐了下去,一付不坐白不坐的样子。
我也坐下来,心平气和地问:“你今天为什么不借校服?”
“他们都不借我!”欣欣委屈的地喊,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谁不借你什么?”我莫名其妙。
“路翔不借我水彩笔,我都借给了他。”
“那书也不借了?”
“谁让他们说我小气。我就小气,我就不让他们看我的书。”欣欣赌气地说。
原来如此。我点了点头,说:“欣欣,老师今天不想对你的行为做什么评论,可是,我想给你讲一个故事,你愿意听吗?”
欣欣睁大了眼睛,莫名地看着我,一会儿,才重重地点点了头。
这个故事是我在《青年文摘》中看到的,很感人。不知怎么,刚才忽然一下子就想起它了。
“有一位年轻人,在他16岁的时候,父母都去世了。那时,他因生活困难,即将面临失学。可是,有一位好心人帮助了他,使他顺利地读书直到大学毕业。毕业后,他做了一名记者,生活很幸福。他想找到当初帮助他的好心人,向他表示感谢。于是,就在报纸上寻找这个好心人,希望得到一些线索。可是,许久,年轻人都没有找到。就在他失望想放弃的时候,忽然,他得到了有关恩人的消息,说是就住在离这个城市不远的郊区。年轻人立刻就出发了,他想快点知道资助他的这个好心人是个怎样的人。”
讲到这里,我停下来,问欣欣:“你觉得这个好心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时,他被我的故事所吸引住,早已不哭了。“我觉得他肯定是个大富翁,很善良的大富翁。”欣欣眨眨眼睛说。
我笑了,继续讲:“当这个年轻的记者来到恩人家的时候,他楞住了。这是个什么样的家呀!破旧的小屋,家里连个象样的家具都没有,说是家徒四壁一点都不过分。这位恩人挖过煤窑,拾过垃圾,现在以蹬三轮车拉货为生。记者不解地问:‘你自己生活都这样艰难,为什么还要资助我呢?’这个人说:‘我因为生活艰难,遭受过许多白眼和冷遇,我知道一个人生活的苦,更知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多么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呀!可是,没有人来帮助我。当我看到报纸上登的你将要失学的事,就想,我要帮助你,让你不要象我一样只感受到生活的冷酷,我想让你知道,无论什么时候,这个世界都是有温暖存在的。’”我停了停,看着欣欣:“故事讲完了,你有什么想法今天不要说,明天把你的想法告诉我,好吗?”欣欣努力地点着头。
第二天,我一来到学校,学生们就告诉我,李童欣不仅没有把书拿走,还又捐了一本书。看来,这个孩子已经领会了故事的意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是可以传递的。”
(本文中的事件是真实的,文中的人名是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