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和一个家长在一起谈话,说到孩子过生日的事,他告诉我:“孩子生日那天,邀请了八九个同学,他妈妈做了十几个菜,一班孩子围着桌子做得满满的,我和他妈妈只好在厨房吃了一点饭。”我无法体会这个家长在说这话时心里有什么想法,也无法想像孩子的妈妈在厨房里吃饭时心里是什么滋味。我想,这样的生日宴会在中小学生中是很常见的。
前几年,平时很少想自己过生日的事情,忽然想起那天是自己的生日,就给母亲打了个电话,问问母亲的生活起居情况。那天,母亲好像是不经意地提了一句:今儿是你的生日。我心里一震。中国人是不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我很想对母亲说一声谢谢,然而没有说出口。眼泪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前几年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回去与父母亲同住几天,每次回去,村里的好友总是邀请去喝酒。常常是喝到半夜才回来,父母亲总是等我回来才睡。有时候回去晚了,还要差人去找。当时自己没有什么愧疚之心。后来,父母亲相继去世了,才感觉到自己陪伴父母亲的时间太短了。虽然他们都活到八十多岁的高龄,然而,愧疚之心并未因此而减少些许。
前天,班里一个同学过生日,邀请了几个好友,自己动手做菜做饭,倒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然而,爸爸妈妈却躲了出去,任凭几个孩子在家里热闹。这位妈妈是从几百公里外特意赶来为女儿过生日的。我想,妈妈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有孩子得到锻炼的喜悦,或许也有被孩子冷落的悲凉。当然只是推测而已。
传统上,中国人是很讲究面子的。我们最亲最近的人也往往是常被我们忽略的人。我们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却不肯为亲情拒绝一顿不甚必要的饭局。梁实秋先生写过一篇关于“孝子”的文章,可谓一针见血。今天在办公室说起现在家长教育孩子,小时候当宠物养着,长大了当祖宗供着。虽然有些夸大,有些家长可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家庭教育的错位必须带孩子性格心理上的畸形。我有个朋友,每次孩子过生日的时候,都让孩子恭恭敬敬地给妈妈磕三个头,以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现在,孩子已经上了高中,虽然有些个性,但对母亲却恭敬有加,孩子发展也很好。
我们可以想像,一个连父母都不知道尊敬的孩子,还能让为国家民族献身吗?我想,摆正孩子在家庭里的位置,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让孩子学会感恩,是现代家庭必须要为孩子上好的一课。
附:梁实秋《孝子》
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孩子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家庭, 而现代家庭很少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不能成为家, 没有孩子的家像是一株不结果实的树, 总缺点什么, 必须等到小宝贝呱呱堕地, 家庭的柱石才算放稳, 男人开始做父亲, 女人开始做母亲, 大家才算找到各自的岗位.我问一个并非`神童'的孩子: `你妈妈是做什么的? '他说: `给我缝衣的.'`你爸爸呢? '小宝贝翻翻白眼: `爸爸是看报的! '但是他随即更正说: `是给我们挣钱的.'孩子的回答全对.爹妈全是在为孩子服务.母亲早晨喝稀饭, 买鸡蛋给孩子吃;父亲早晨吃鸡蛋, 买鱼肝油精给孩子吃.最好的东西都要献呈给孩子.否则, 做父母的心里便起惶恐, 像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一般.孩子的健康及其舒适, 成为家庭一切建设的一个主要先决问题.这种风气, 自古已然, 于今为烈.自有小家庭制以来, 孩子的地位顿形提高, 以前的`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 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其孩子之父母.孩子是一家之王, 父母都要孝他! (梁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