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映日荷花别样红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3-26 10:51:17 作者: rapoo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丁香班暑期荷花诗词之旅

一、荷花文化

荷花,又称莲、莲花、芙蓉、芙蕖、水芙蓉、菡萏、水芝、水旦、水芸、水华、泽芝和玉环等等 ,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这么多别名中,古代诗人最爱用“莲”字,主要是因为“莲”和“怜”同音,因此也借来表示“怜爱”的意思。古诗中出现得比较多的还有“芙蓉”、“菡萏”(hándân)这两个别名,我们可以在以后的诗歌中印证。

我国是莲花的原生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已出现了炭化的莲子化石,说明当时利用莲子作食物。莲花与我国的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姻缘,是佛国的象征,是佛教的圣花。寺庙里通常有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他身穿通肩大衣,手持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引导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净土。

二、我国最早关于荷花的诗歌。

1、“山有扶苏,隰有荷花。” ——《诗经郑风》

【注释】山上有扶苏(树名),水中有荷花。

2、“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诗经陈风》

【注释】那水岸边,有香蒲和荷花。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注释】用荷叶做成穿在外面的衣服,收集荷花做成穿在里面的衣裙。

三、汉乐府民歌《江南》

江 南

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赏析】田田,指荷叶茂盛的样子。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时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嬉戏的游鱼中,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这是汉代民歌,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表现了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大体这种民歌,纯属天籁,最初的创作者未必有意为之,而自然显现一片大自然活泼的生机。余冠英先生认为“鱼戏莲叶间”以下四句,可能是“和声”。前三句由领唱者唱,而后四句为众人和唱。

四、晋乐府民歌《青阳渡》

青阳渡

晋乐府民歌

青荷盖绿水,

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

上有并头莲。

【注释】并头莲,又叫并蒂莲,并排地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后人常用“并头莲”来比喻恩爱的夫妻。

【译文】青青的荷叶覆盖在碧绿的水面上,荷花(芙蓉)披着鲜艳的衣裳。它们的根在水下紧紧相连,它们的花在水上相依相偎。

五、南朝乐府《西洲曲》

西洲曲

南朝乐府民歌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译文】秋天,我在南塘采莲,莲花已经高过我的头了。我低下头来,拨弄着莲子,看到莲子青绿可爱犹如碧绿的水。

【赏析】诗中的这个女子“低头弄莲子”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搜集这首诗的原诗。

六、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风和日丽的一天,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在湖岸泽畔,还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幽香袭人,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侧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荷花丛中传来的阵阵欢笑之声呢!

但在这美好欢乐的情景中,我们却分明听到了一声悠悠的叹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我手中这些美丽的花呀,能送给谁呢?我思念的人远在天涯啊。

就在这时,我仿佛看到我思念的人也正无限忧愁地回头望着故乡,可是,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我了么?显然没有啊。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他看到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波!

【赏析】

一边是痛苦的女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清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么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男子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是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虽然我们心心相印,但却只能分隔两地,在忧伤中度过我们的一生。

七、《小池》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赏析】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水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美丽风姿。而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两句看似脱口而出,实际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前一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边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后一句“映日”与“荷花”相衬,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诗人还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带来的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九、《采莲曲》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芙蓉。采莲少女一混入荷花池中就看不见身影了,直到听见她们的歌声,才看到她们正从荷花丛中翩翩而来。

【赏析】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十、《爱莲说》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简介】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封汝南伯、道国公、先贤周子,谥元,故称元公。周子著有千古名篇《爱莲说》,至今,九地争称是此文诞生地,争相请名家著文留墨,建爱莲池、爱莲湖、濂溪书院等,增扩人文景观、再造历史事证。

【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荷花主题作业:

1、在《晨诵》本上抄写诗文,配画。

2、每天给家长朗读(带注释)、背诵(诗文)。

3、百度搜索《江南》、《荷塘月色》等与荷花有关的歌学唱。

4、到滨河公园去观赏荷花,拍照或画画。

5、写四篇关于荷花的随笔,字数不少于400字,写在作文格稿纸上。(从不同角度,表达不同的主题,可以是景物作文,可以是与荷花诗词有关的作文,可以是由荷花想到人物品质的作文,也可以是读以上某首诗的感悟,同时发在博客上。)

6、办一张以荷花为主题的手抄报,写在8开图画纸上。

作业评比:

背诵之星,配画之星,荷花歌手,风采之星,写作之星,手抄报能手。

展览:

配画,照片,荷花画,随笔,手抄报。

读书人网 >一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