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晨诵给我的思考
上午听了一节晨诵课,一节语文课,一节数学课。对于晨诵课,我有一些想法,希望和大家探讨。
当然,上课的王老师课上得还是很不错的。课程的目标已经实现,学生的氛围也挺好。我想说的,很多可能是共性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7:40,还有5个学生没有进班。要么是来晚了,要么是吃饭太磨蹭。对此,我们不过分批评,但是要表扬按时到校的,给迟到的学生家长发短信说明此事,希望配合,要朝向明确,逐渐规范,让学生逐渐形成按时上课的习惯。
二、教师课前组织学生领着大家复习背诵童谣,挺好的。根据遗忘规律,我们就是要及时复习,反复记忆,让美好的东西耳熟能详,倒背如流,流淌在血液里,渗透到骨子里。
三、一定要重视每次上课前的组织。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环境,氛围,我们需要一种正向的影响。整理教室,整理文具,课前静息,上下课礼节,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进入教室,要学会用眼睛说话,不要慌着入班,门口眼光走一圈,要有震慑感。然后口令指挥:桌子前后成直线,书包文具各归其位,双脚平放,伏案静息。还是用眼睛检查,正面表扬做到位的。语言干净,果断,温柔而坚定。
三、这节课,是金子美铃单元的开启篇。不需要领着大家读《向着明亮那方》,而要把火力集中在新诗《我们都是好朋友》。少则得多则惑,一课一得,况且只是短短的20分钟晨诵,一定不要贪多求全。
四、晨诵要先欣赏。如庖丁解牛,对诗歌要先有个整体感,然后分解,然后还是整体打包记忆。整体感,来自完整欣赏,可以是教师范读,可以是多媒体课件范读,一定要抓住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一接触这首诗就喜欢上它,欲罢不能,不读不快。
五、晨诵要力求读出味道。什么味道?如其所是。在小学,要克服学生吼诗歌,或者拖着长腔唱诗歌。诗歌自然有其本来应该有的味道,明快的还是抒情的,忧伤的还是喜悦的,激昂的还是舒缓的,节奏,韵味,情调,角色感,都要能进去。好的阅读来自教师的指导,如果教师能范读最好,不需要讲那么多,孩子就是模仿,教师把孩子带入那个气场中,孩子自然能还你个惊喜。教师不能范读,就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多媒体课件的示范作用。
六、晨诵的目的不仅仅是诵,还有别的意义,比如用诗歌浸润孩子生命,与孩子当下的生活链接,让诗歌回到孩子生活。所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消化的过程中,回到孩子生活是很必要的。当然,我们不是讲语文课,不能絮絮叨叨繁琐讲解,我们可以通过改编诗歌,通过学生自己的说,来实现消化,实现与生活的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