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有爱的本领
今天我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老师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却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你快来啊!”在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边人的呵斥声。
她回头看着一边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即就明白过来了。肯定是有一位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才碰巧打到这里。
她当然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自己是教师,说不定她就是自己的学生呢?
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赶了过去。
正如她预料的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位满脸泪痕的小姑娘,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
她一下子冲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
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28元的罚款,才领着这个女孩走出了书店,并看清楚了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起来,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洁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就让小女孩离开了。临走时,她还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来阿姨这里,里面有好多书呢。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便再也没有出现。
时间如流水匆匆而过,她早已忘记了这件事。有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当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的女孩,露着满脸的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着,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一大堆话。
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的女孩的叙述中,恍然发现,原来她就是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多年之后,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女孩眼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
读到这里,我的眼睛不禁模糊起来。这是一种多么高境界的教育啊!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篇文章《原谅孩子的一千个理由》。这个教师真有爱孩子的本领。她有一颗宽容的心,她知道怎么去保护一个孩子的自尊。
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10年的班主任工作,我确实也倾注了满腔的热忱,但也曾经走入过误区:重道德教条,轻人文精神。我花了许多时间讲道理,把德育工作当作智育来做,却没有重视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一些为人的基本情感,比如爱、关心、同情、宽容、尊重。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许多学生变成“空心人”,也叫心灵弱智:他们会说许多正确的话,但是内心深处缺乏真正的信仰,缺乏对人、对事、对世界真实的人文情怀。没有为人的高尚、高雅的情感,怎么可能有高尚、高雅的行为?我困惑、迷茫,为什么在我苦口婆心的教育下,学生竟会如此的麻木不仁?上帝总是垂青有心的人,我大量阅读了先进的德育教学理论,不断实践,终于找到了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现在谈一谈我在德育工作中的体会:
班主任要具有爱的本领
每个人都有爱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爱的需要。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有句爱情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随时包围着你却又给你充分的自由。”这句诗移用到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上,是最恰当不过了。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也像阳光一样,随时包围着学生。但是不是能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呢?作为一个班主任,必不可少的是爱心,缺乏了对学生的爱的班主任,绝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但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爱的本领,即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1、班主任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走进我们教室,让人感觉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浓的人文氛围:教室里整洁漂亮,墙上贴着名人名言、“成长天地”里展示着同学们书法、美术、编织等丰富多彩的作品,老师的脸上写着慈爱与睿智,学生身上洋溢着活泼向上的气息,同学之间礼貌、友爱……在这种愉快、宽松、充满爱的环境里,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2、教育活动过程应渗透人文性。作为一名班主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碰到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不会写作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偏重于形式和写作技巧的训练,诸如审题立意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技巧,想象力和谴词造句技巧的练习,忽略它的人文性。《课标》要求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习作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开放中大胆习作,弘扬个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社会生活是习作内容的主要来源,学生在原生态的社会环境中的观察才显得亲近。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们去做生活的参与者。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们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生活中自然成长。我组织开展了让学生走上街头当小清洁工、走进商场去当售货员、到农田去当小农民等的活动。我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学生写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例如:我让学生在实地采访的基础上写一篇板报稿。一个采访报摊老人的女孩在板报稿中写道:“在我的心目中,卖报是简单不过的活儿,谁都会干。可是,当我陪老人守了一下午摊子以后,我才体会到这活儿的艰辛,明白挣钱的不容易。那天是星期六,老人一直守到傍晚,眼看天都擦黑了,买报的人越来越少,可老人还没有收摊的意思。我一问,才知道原来还有一个长期在老人这儿订报的顾客今天不知为什么还没有下班来取报。老人说,既然答应了人家,怎么也得等他,要不人家来了,一看摊子没了,多难受啊!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话教我思考了很久,我明白了什么叫‘敬业精神’,什么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什么叫‘平凡中的伟大’!”我想,学生的习作过程其实就是观察体验生活、表达内心感受的过程。他不仅是在作文,也是在学做人。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3.引导学生去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从理论上讲,世界上的万物都能成为人文教育的素材。然而,只有当他们与人自身内在的感受联系起来时,才有实际的人文意义。作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班主任,应努力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创造一种宽松、平等、民主、和谐、友爱、合作的人际环境。班主任应起好表率作用。要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例如,看见教室地面有垃圾与其对学生说:“把这儿扫一扫。”就不如自己动手扫。学生看见老师那样他也会主动的。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学生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认为除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外,还应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班纪好,班风正,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教育是科学,要求真;教育又是艺术,要求活。两者相结合,才能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才能让学生得到自由的和谐的发展。
4.创设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
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亲和需要;另一方面,他们又不会关心人,不会与人交往。被爱是必要的,仅有被爱、被关心的经验是不够的。只有当一个人主动去关心别人时,他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体会别人的感受,形成对人的爱、同情与宽容的情感。
我曾经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中队主题活动。先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纸,写上姓名,然后要大家写好“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当时全班哄堂大笑,继而莫名其妙。这时我要求:“请把他们的生日准确地写出来!”一时间,很多同学愣住了,他们为写不出最关心、爱护他们的长辈的生日而惶恐。当场交上来的纸条中,有27张是空白的,已写出的也有的注明“可能是”、“好象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两道讨论题:我为什么没记住他们的生日?我打算怎样记住他们的生日?许多学生反思了对长辈的态度,不少人深感自责与悔悟。他们都主动与长辈沟通,帮他们干活,或给予他们其它形式的关心。《给奶奶捶背》、《给爷爷泡茶》、《给外公洗脚》等许多优秀习作涌现出来。
我认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光有自觉和理性是不够。理智使人明智,但不足以使自己和孩子们幸福、快乐。只有拥有爱、宽容、理解、尊重等丰满、细腻的情感时,他才能很好地体会这世界的一切之于人的意义,才能充分感受工作、生活的趣味,才能推动自己去从事这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