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胜读十年书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3-28 10:40:22 作者: rapoo

XXXX年XX月XX日 星期X 天气XX

学习第二日:

胜读十年书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君"谁呀?当然是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喽!

宋为民老师:独具一格

宋老师做讲座可谓别具一格,讲座名为<<经典诵读漫谈>>,实际内容并不"漫",而是旗帜鲜明的告诉我们朗诵的三个关键词:感染、感动、感化。细细琢磨,真的是高度凝练,如此三"感",当是朗诵的最高境界。接着他告诉我们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因为"情"是朗诵的"魂",一旦做到"情动于中,而声行于外",朗诵效果自不必说。

也许这样的理论,大家查查资料都能说得出。为了让我们信服,宋老师出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娓娓道来写作背景,然后清清嗓子,当场给我们示范。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从宋老师朗诵开始的那一刻,我,噢不,是我和我的同伴们都惊呆了:那低低的嗓音有磁性,有弹性, 油然而生一股摄人心魄的力量,他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受。我们仿佛走进那宁静的夜晚,看见背着手踱步的朱自清先生,那清幽的月光,那袅娜的白花,那缕缕的荷香,那脉脉的流水•••••恍如仙境,多美呀,原本该陶醉其中,可是我们还分明能感受到朱先生内心的无以表达的忧愁。我不得不为宋老师的朗诵击掌叫好,他不是在用声音朗诵,而是用心用情,只是没能录音,无限惋惜,因为网上找不到如此美妙的朗诵。

当然他别具一格的不仅是他精炼的观点和独特的朗诵,还有随和的讲座方式。常态下的讲座是我们侧耳倾听,他在台上滔滔不绝。宋老师一反常态,每提供一个文本,先鼓励我们学员展示朗读,他再谈感受,做点评,最后范读,让我们感受各自不同的理解。他平易近人的风格激起班内的发言高潮,大家踊跃发言,来自许昌八一路的一位女老师个人发言都超过了三次,谢谢宋老师给我们提供展示的平台。

要是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我想给宋老师提的建议就是不能把太多的时间给学员,因为我们撇下工作,不远几百里的前来学习,想听到更多他的讲解,想尽可能的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哪怕带领我们多朗诵两篇文章也是好的,学员过度参与,喧宾夺主,我们为此而收获大大减少。

蒋老师:领异标新

看着课程进度表上的<<道德规范与践行策略>>,我都做好了打瞌睡的准备,这思想教育肯定是爱岗敬业那老一套了。不想蒋占锋老师台上一站,大屏幕上他斐然的成就一下就震住了我们,如此多的头衔荣誉,那一定是他的真才实学的外在展露。

果然他一开口,就令我们精神大振。"教学 ,教学,教是放电,学是充电。但是我们往往只顾上教,却忘记了学,自以为很忙,岂不知凡俗的忙是把自个心丢了。"蒋老师说得真好,一线老师的现状其实就是把自己埋在教案作业堆里,口里喊着忙,却从不为学习而忙,即使有大段的学习时间,我们也往往惦着家,惦着工作,甚至偷着缺课。"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这个地球离了谁都会转。既来之,则安之,就好好享受这段美妙的时光吧。"这通开场下来,我们的心安了,瞌睡没了,满怀期待开始倾听老师的高论。

"为什么我们人人皆知的师德规范总还要学习呢?一是我们的中国特色,它是官方规范,二是经常提提还是好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说着他播放视频:老师怒斥学生,但见面目狰狞;老师操起书本暴打学生的"啪啪啪"震着我们的耳膜••••••不要说陌生,想想我们真还有过类似的行为,个人还觉得很正常,真的是打着"爱生如子"的旗号违反师德。

"课堂上不要乱发发脾气,不跟学生争吵,否则失败的永远是你!"

"真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己不正怎能正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做老师的要加强个人修养,有书卷气,有铮铮傲骨,我们要去做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

听,句句经典,句句震人心魄,发人深思。当然蒋老师并不是总是这样调子说理,他的故事更打动人,他说他给每一届新生上课,都要至少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教孩子说"你好",尽管如此,总还有学生不以为然。一次一个学生和他相对而走,迎面碰上,但就是视而不见,一声不吭。他不动声色,径直迎上,堵住去路,相持十分钟,直到学生低头认错,主动问声好,这才罢休。蒋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我听了之后心潮起伏,有对教育现状的忧虑,有对自己身为小学老师的惭愧,更多的是对他这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至偏执的敬佩。

更让我们警醒得是他讲述的美国中情局的<<十条禁令>>,什么"尽量用物质来诱惑和败坏他们的青年",什么"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头脑集中于集体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有宗教迷信",什么"时常制造一些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十条,整整十条,看得我们触目惊心,听得我们脊背发凉,我们究竟该做什么的老师,该把学生往什么路上引,真的事任重道远。

三个小时,没有课间休息,蒋老师一句训教的道德宣言都没有讲,可我们分明感受到身上的担子重,"先成人,后成才","德行第一位","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规范个人行为,培养学生有德,我们责无旁贷!

为蒋老师领异标新的道德讲座叫好!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