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二月二
今个是农历二月初一,明日就是二月初二了。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所以,我们就有“二月二,龙抬头” 谚语。它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雨水也会多起来。这时,大地返青春耕陆续开始。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就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它是我们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每到二月二这一吉祥喜庆的节日,人们相信着“龙威大发”,就会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所以这一天的饮食非常有讲究,都带一个龙字。把吃面条说成是“扶龙须”;吃馄饨说成是“吃龙眼”,而吃饺子则是“吃龙耳”;还把吃米饭说成是“吃龙子”,什么“二月二,吃米饭,一亩地,打一石”。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还有啊,民间还有二月二,豆来祈福的说法。传说这里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后,惹恼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龙王听见民间的人一直在哭,还看见饿死人的惨景,他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知道后,便把龙王打下人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可是都没找到。
到了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突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虽说这些是民间故事,但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就说说我们家乡的二月二。
二月二,送麻月雀
这一天,出嫁的闺女要回娘家看望父母,给老人送一对麻月雀,祝愿老人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二月二,剃龙头
这一天,理发店的生意特火!因为有很多的人都要去理发,还美其名曰“剃龙头”。其实,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小孩子能健康成长,出人头地;大人会鸿运当头,福星高照。
二月二,逛庙会
我们城区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青龙宫,青龙宫每年二月二有庙会。据说,青龙宫的庙会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去年的游客还超过了10万人呢!可想而知,这里够热闹了吧。
想了解一下吗?我现在就领着您们简单逛一下。
青龙宫位于武陟县龙源镇万花庄村,俗称龙王庙,原名青龙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3),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因祈雨“应验”,皇帝派豫北三府道台庄振为使臣传“圣旨”拨宫银重修,更名为青龙宫,后经道光、光绪年几次增修,颇具规模,至今保护完整。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占地有50多亩,整体布局为南北狭长地龙形建筑,左右对称相当严谨。宫内到处都洋溢着龙的文化气息;不论屋顶檐还是梁柱门窗处处都雕画着龙的形象。有大的,有小的,个个神态不一、栩栩如生。你一进入青龙宫,仿佛就像进了龙的世界,常常使人流连忘返。
每到二月二庙会,这里都会热闹上几天,还会吸引山西、山东、重庆等地的人群前来朝拜。村子里大街小巷那是热闹得一塌糊涂!那吃喝玩乐就别提了,应有尽有啊!
看,这是青龙宫的正门。顺着正门往里走,有许多的宫殿,有玉皇阁、圣龙宫……由于里面有许多的神像,所以我就没有拍照。


聚精会神地看戏。

往诚心桥下的龙嘴里投硬币,看谁扔得准,看谁运气好。

这是看谁笑的欢。

卖棉花糖的。


卖小饰品的

这是龙山,看见上面的龙了吗?由于还得接孩子,我走得很快,其实青龙宫里面到处都是龙的雕像。

什么时候有喷泉了?





最后,送上我的祝福:
二月二龙抬头,博客祝福送到手;读着博客吃“龙耳”,好吃好喝好兆头!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