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关注“生成”跳好师生集体舞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3-29 11:00:52 作者: rapoo

关注“生成”,跳好师生集体舞


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不关注生成的预设,其实就是作茧自缚。 ——题记


那天和教务上的陈主任聊起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她跟我分享了她最近一次比较成功的做法(七年级上期测试题的作文原题):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要求:立意自定,600字左右
(1) 请以“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 请以“我想为你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据说,大多学生写的作文是“我想为你 ”,题目补充的内容就可以初步看出文章的立意,这个题目出的好,让学生有话可说,因此班里呈现出好多类型的好作文。她以立意高、感情真、层次清、语言美和卷面净(字体好)为五个立足点,每类挑出三类有代表性的作文复印出来,人手一份。然后在课堂上,学生们人手一份素材,结合着鲜活的案例来点评作文,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悟出写作技巧,效果不错。 听了陈主任这次的作文辅导思路,我觉得不错。对于写作指导,实在没有比面批面改效果更好的方法了,但是现在一个班级动辄六七十人的班额,实在是难以做到这一点,我一直在摸索怎么样才能让作文点评更有效。陈主任的这种做法,让我眼前一亮,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当下,我就有些蠢蠢欲动。于是,周末我也安排学生完成同样的作业,同时我也想象着尝试陈主任的方法,看看效果怎么样。带着些许好奇,也带着些许期待,甚至还展望着这次作文讲评可以大展拳脚,让学生能有全新的体验和收获。于是,拿到作文,我便精神抖擞地开始批阅。 开始,满怀期望。可是,改了十多份之后,我火热的心仿佛地道了冰点,学生并没有按照我的预期来完成这次作文。这十几份作文几乎写的都是第一个作文“我长大了”,而且凑巧的是没有一篇出彩的文章,字体潦草的实在没法恭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渐渐地,我改到了越来越多情真意切的好作文,好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写出了成长的迷茫与欢欣,有的文章还让我感动的直落泪。不过两个班的作文改完后,我初步统计了一下,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写的都是第一个作文“我长大了”,而并非我预设中的第二个作文。 这样的结果,让我给自己的教学预设和先入为主打了一个大大的零分!这让我想起曾读过的一则古希腊寓言: 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在这次作文辅导中,我不就是故事中那个愚蠢的渔夫吗?我的行为不就像渔夫一样愚蠢吗?原来,我就是在作茧自缚。这次的作文辅导让我对教学预设有了更多的思考。 后来再见到陈主任,我跟她说起了这次辅导学生作文的历经以及对自我的反思,出乎意料的是,她告诉我,当时她只给了学生第二个题目。啊!这个事的结局怎么有点儿莫泊桑《项链》的冷幽默,现实又一次无情的我的自以为是和先入为主。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反之,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我们精心设计的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让我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于是成了教师一人掌控的舞台,而学生则是参与舞台表演的吊线木偶 我们天天高呼“道德课堂”,天天嘴上倡导课改,可是我们到底在干什么。呢?如果我们仍然习惯于以那种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的“指令性”教案支配我们的教学,“渔夫”的悲剧将一次又一次的在我们身上重演。想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有些脊背发凉。 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不关注生成的预设,其实就是作茧自缚。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事实上,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是颓废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预设要精心,生成更要精彩,只有这样,才能跳好师生集体舞!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