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把“另类学生”当作 “三季人”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3-31 10:43:30 作者: rapoo

有一位客人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看到他的弟子在扫地,就上去问:你是孔子的学生吗?这位弟子很自豪,说:我是的。客人又问: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弟子很高兴也很自豪地说:当然可以。开始他还以为客人要为难他,问一个深难的问题,就等着回答。

客人问:一年有几季啊?弟子懵了,几季?这还用说啊,什么意思啊?一年四季这是世人都知道的事啊。问题让他摸不着头脑,也只好回答:四季。客人说:不对,是三季。弟子真的懵了,明明一年四季啊,怎么会是三季呢?正在说着,对面孔子走了过来,弟子好像找到了救星,赶紧上前对孔子说:这位客人问一年是几季,老师,您说呢?孔子回答:三季。弟子简直摸不着头脑了:明明是四季啊。孔子又重复一次:三季。

事先,他们说好的,谁输了就给对方磕三个头,这时,弟子无奈,只好给客人磕了三个头,客人很高兴地离开了。

客人走后,弟子对孔子说:一年是四季,为什么非要说三季呢?孔子说:你没看到他一身绿色吗?这分明是“蚱蜢”,这动物只有三季,秋后就死了,他不知道有冬天,你给他说四季他能明白吗?这样一说,弟子才懂了。

这个故事,意思是说,人说话要看对象,能随机应变。也就是说,人与人说话,是要看对方的,当他不懂的,你说是也没有用的。是告诉人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哪怕吃一点亏,也要看好对方,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话行事。细细一想,是很有道理的。曾仕强教授还分析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虽然听起来不好听,可真是这么回事,能这样做好就更不容易了。

听完这个故事,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校所倡导的适度教育,适度教育是一种教育理想,是因材施教、恰到好处、各得其所的理想教育。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思想不正是适度教育所追求的理念吗?

由此我想到了班内的“另类学生”:小浩,可以说是全校有名的调皮大王,用调皮一词来概括他,可谓是给他带了一顶“高帽”了。这样的学生,用“泼皮无赖”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看看他的家庭,从小父母不在身边,托给乡下年迈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去世后,又跟随体弱多病的外婆生活。这样的生长环境,导致他恶习满身:打架、骂人、撒谎、甚至还有偷窃行为,更不用说学习了,课堂上,如果哪位老师不了解他的秉性,不能降伏他,他将要“大闹天宫”,可谓是“一块臭肉染的满锅腥”。难道,这不就是所谓的“三季人”吗?

既然是“三季人”,就不能用普通的心态去看待他、教育他,更不能用正常的语言和他讲话,需要用“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思维面对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于是,有了孔子对待“三季人”的心态后,再来面对“另类学生”,忽然感觉小浩并不“可恶”,课堂上,当他心血来潮忽然举起手时,我会大加赞叹的鼓励道:有进步!虽然他的发言南辕北辙;当他偶尔交了一次油渍斑斑的作业时,我会用心给他批改,并按上一个大大的“红花”,虽然他的作业错误百出;课间,当他千载难逢的有一次没和同学打架时,我会及时的给他封上一个“纪律小标兵”称号……

几天后,我发现,小浩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还竟然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家庭作业里也经常见到他的名字,对号也逐渐多了起来;课间,捡垃圾的队伍中竟然有时能看到小浩的身影……

读书人网 >一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