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不是你的全部
——读《最好18岁前就做过这些事》有感
在如今这个还属于应试机制的时代,考试考出高分是每个孩子、每个家长包括每个老师都期望的,我也是其中之一。一度每次考试前我都会要求路路以全部的精力去迎战考试,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结果也必须是班里的前三甲。每次考试路路也是每天忙于复习、做题,为了那卷子上红红的“100”分努力拼搏着。考试结果一出,我拿到卷子看到分数,满分当然高兴,毕竟那是孩子努力的结果;没有全对,我也会先静下心来仔细帮她分析问题、找原因。对学习我抓的很紧,可是对于生活中的各种实践和练习,我却没有过多的注重,虽然也参与了一些,但那也是数量有限的,总是觉得过多的活动会分散她的学习和精力。我一直以为这样的学习模式是很好的,可以让路路在以后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目标,因为只有获得高分才能被自己所期望的优秀学校录取,才会走上一条阳光大道。直到前不久我看了一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错了,分数并不代表孩子的一切,也不是孩子的全部。

那是一本由俞敏洪、张洪伟、
翻开首页,看到的是两句话:
18岁,人生的分水岭。
有些事18岁前不做,一辈子就来不及了;
有些事18岁前做了,人生就会不一样。
是什么样的事情能有这么大的魔力,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带着无数个好奇的疑问,我细细的品读起来。

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活力、快乐、自信的笑脸逐一在我的眼前展现,他(她)们都是90后的孩子,都是17、18岁的花季少年,都是实现了自己心中梦想的优秀学生。他们都是通过怎样的成长、怎样的学习才走到今天这辉煌的一刻,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
从厉害的有些非凡的宋思嘉;到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贺梦石;做事一丝不苟的周静而;有坚持、有勇气、有责任的刘奕辰;从未停下脚步、成为奥运火炬手的刘漪浓、在平淡中怒放的郭雨桥;一切皆有可能的吴轶凡;信念决定与众不同的公泽;多才多艺行走在路上的柴婉盈;能够把握当下的韩希泽文;一直在青春路上行走的耿然;谋事在人、顺其自然的庞笑然。这十二个孩子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与体验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说明。

他们都是优秀的学子,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世界知名大学的校门,都拥有快乐幸福的学习时光,都拥有灿烂精彩的未来。这就是全部吗?不,从他们的身上我又看到了另外一种东西,一个素质人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从小他们就大多被父母所“放养”,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学习和参与许多活动,亲身体验、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学习活动带来的知识,体会活动过程带来的意义。既锻炼了身体,又开发了大脑的思维能力,更增强了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
想想自己现在的所作所为,真是惭愧啊!把孩子们圈固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天天讲的除了学习就是分数,好像只有这两样才是孩子们应该去做的,其他的都是多余的、无可无不可的。补习班一个接一个,考试一场接一场,没有给孩子们以放松的空间,更没有给孩子们学习新事物、看阔眼界、增长见识、独自锻炼的机会。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固然成绩可能会达到一定的高度,可是社会实践方面就只能算是一个低能儿,没有能力去独自面对社会方方面面所传递过来的压力。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他们又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

而那些优秀的孩子们正是基于小时候的各项锻炼与实践,厚积薄发。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积极投身于校园和社会里各种学习、活动的场所,观摩并参与各项团体活动的筹划、运行、直至成功。在那里他们发挥主观灵动性,用客观、真实、清晰的理念去创造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虽然前面困难重重,但他们不畏险阻,勇于拼搏。他们有同一个特点就是“敢想敢做、正视自己”。组办模拟世界联合国参加各项问题的讨论、创建校园里新兴事物、开办学生课堂……一个个精彩的观点、精辟的论述、敏锐的触角、独特的视角,都让大家叹为观止。

“如果我们将学过的知识忘的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因为它说出了教育最根本的意义。教育在于塑造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培养的不是专业机器而是一个个“完整的”人。
引用书中
孩子,分数不是你的全部。我知道了!
自评:这几天一直在看这本书,收获很多。这一段欣赏博友们的文章,也都是谈关于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于是记录下内心的真是想发和感受,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请大家多多点评和指导啊!
谢谢无叶树老师制作的精美信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