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谈新课标
现在在学校估计被老师说的最多的就是新课标了,河南省今年首次进行新课标的实验,对河南的广大老师来说是个挑战,它提高了对老师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大凡是新的事物在进行尝试时,开始都不会设置太难,忧的是对于新课标以前我们毫无经验可寻,不仅仅是对学生,对老师也没什么经验,未来到底会怎样,现在都还是未知量。针对这种情况,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说新课标它新到哪里,它的课程内容新,课程结构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评价新。现在的课程不像原来三年只用学几本就够了,它的实施越来越接近于现在的大学模式,在高中也施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学生在高中除了要学习国家规定都要学习的内容外,每个人还有自己选修的课程,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有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这样新的教育模式就允许这部分学生比其他学生可以多学一点,这点规定就很人性化了,以前的教育模式是在学校只能学习那几本书,学生的三年都围绕着几本书,大大限制了某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进步很不利。中国有一条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学习的这种规定也是,允许一部分人比别的人可以接受更多的知识。当然这也是要保证我们能够顺利完成国家规定的必学内容的基础上的。
在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学生的选修课完成的都不错,但是对于必学内容却出现了很多的不及格现象,导致N多学生可能拿不到学位证、毕业证,分析原因也许是这样的:必修是必须学的,但却并不一定就是你想学的,所以学的时候就会很被动,提不起兴趣;选修就不一样了,它没有限制说你必须要学,但是既然你选它,你就肯定是对它感兴趣,大家都知道,只有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才会觉得有动力,这也可能是大学出现那种现象的一种解释吧。所以对于高中的新课改也有一点担忧,如果真的发展的和大学的模式一样了,会不会出现必修过不了,选修很突出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过近几年可能不会有这种情况,因为虽然说是进入新课改了,但是毕竟是刚开始,所以老师和学生的模式还不会更改那么快,但以后实施时间长了,这个问题就必须得考虑了。
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依靠学习的成绩来定了,它现在实施的学分制就是一个很大的改革,据我了解现在有些大学还没有实施学分制,现在高中就实施学分制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只要修够学分就能够顺利毕业,这表面看来对学生要求不是那么高了,其实不然,它是一个更全面的考核了,学生要拿到毕业证就必须拿到相应学分,就必须在每一门课上都要过关,也就是达到教育部要求的现在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的知识,这也算是中国在扫除文盲上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因为以前可能你的成绩烂的不像话,但只要你坚持到高中结束了,就有毕业证,就有一个国家颁发的证明说明你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其实那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按以前的模式,0分、六十分和满分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为大家都有证书证明我接受了高中的教育,所以说学分制是一个伟大的改革。
好,说说现在新课改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以前授课过程中老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跟着老师走,现在就不一样了,老师要重启发引导,以前老师只要把课本要求的内容教给学生就行了,现在就不一样了,老师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间的同伴交流,学生与老师间的师生互动。老师平时就不是灌输知识了,他们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去学,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探究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不占主导了,思考和探究成了以后学习的主要内容,对老师的要求由原来的机械式的讲授变成了灵活的引导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课改后,课堂上就会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了,老师的讲课不可能像以前一样直接照着自己的教案走了,他的讲授过程要时刻根据课堂的情况来做出更改,老师的应变要比一样要求提高几个段位,所以说对老师的要求提高了。对于学生来说,现在的课程比以前多了,学的知识多了,考试的内容多了,但是考试的时间和分值没有发生变化,唯一可变的就是考试的深度,也就是说要在相等的时间内完成比以前多的题量,我们只能降低难度,所以新课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好事,因为它降低了考试的难度,学生只要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应该就足够了,这也是我们在基础教育时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扫除文盲,当然要想接受更高深的知识,那样就要在大学里继续深造了,这是一个对学生有利的地方,但新课改今年在河南毕竟是第一次,不仅学生没有经历过,老师也是第一次,这次真的是没有一点经验可寻,所以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挑战,用哪种授课模式,老师也是在冒险,第一次的尝试肯定有风险,这就是对学生来说不利的地方。
总之,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利弊两个方面,我们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相信新的课程标准一定能在河南取得实验成功,因为它的确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好处(自我认为),大家都期待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