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尺码相同的人
彭宇老师是我敬重的教育之外的教育人。
他曾经做过教师,后来转行做了法官,又后来法官也不做了,又回到了教育本行,不过不是做追求考试分数的教师,他加盟了“完形教育”,做起了培训讲师。
我第一次听他讲课,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责任心的,然后参加了他的“九点领导力”培训、“亲子训练营”课程。
彭宇老师的东西,让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好东西要分享,好东西要追求。所以,接下来,我克服重重困难,请他给我们老师开办“卓越教师心灵成长工作坊”;我花大价钱走完了完形教育初中高的全部课程,并且积极申请,到南阳、西安等地,追着他的课程做助教。
我很想把他的亲子课程引给我们的家长,但是他们公司的收费太高。于是,我拼命地自己学习,然后做“二传手”,给我们的学生做培训,给我们的家长做培训。我们的“离校课程”“入学教育课程”、“家长学校课程”、“鹁鸽楼读书会”“电影分享会”……都有他们培训的影子。
我和彭宇老师难得一面,但是电话联系却经常不断。我们一起探讨学校教育,探讨家庭教育,探讨传统文化,探讨孩子成长……
清明过后,他驱车来看我。我们一起爬山,一起看水,一起喝茶,一起海阔天空神聊。
他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分工是不一样的,学校教育重在文化,是教育,就是要严格;家庭教育重在关系,是教养,就是要和谐。现在的普遍问题是教育关系错位,该学校承担的责任,家长在负责,比如孩子的功课辅导;该家长承担的,家长无力承担,推给了学校,比如孩子的心智养育。”
我插话说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家是避风港湾,家是树下沃土。一个人,如果和家的连接没有断,就像旷野的树,根深深扎在大地上,无论在学校,在社会,遇到什么狂风暴雨,都不会被伤害。所以,家庭教育重在信任,重在放手,重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他夸我形象思维能力强,我赞他理论功底厚,我们在一起说话很轻松。
朋友的孩子在我们学校上学,聪明不干,常常让老师、让家长焦头烂额。朋友也多次请教我怎么办,我也支了一些招,但总是没有长效。
这次彭宇老师来,我想让他帮助支支招。
朋友说:“孩子很聪明,也很有礼貌,很孝顺,热爱劳动,团结同学,除了学习,其他我都很满意。正高兴呢,一提学习,他马上就蔫了。他说得很直白:直截了当提出,我就是不想学。”
彭宇问:“孩子不学习,你怎么办?”
“我着急啊!”朋友很无奈地说:“道理没少讲,苦口婆心,就是管不了多长时间。我说还好些,他妈妈一说他就瞪眼,还说打死我也不学。”
“一切压抑都是强化。孩子现在不爱学习,往往都是在不该学的时候被强迫学习的恶果。”彭宇若有所思说。
“他家孩子不会吧!”我说:“我听说他家孩子可不是这样的,他爸爸忙顾不上,他妈妈爱打牌,对他疏于管教。”
短暂的沉默过后,朋友说:“不完全是这样的。孩子小时候没人照顾,一岁三个月就上幼儿园。她妈妈心气高,想着孩子聪明,是上清华北大的料,孩子两岁就开始逼着报这班,上那班,什么快速识字,心算口算,开始还喜欢,后来一去就哭……其实孩子上小学前就已经开始厌学了。”
我很佩服彭宇的一针见血,也由衷地赞赏他的观点。
其实我也多次说过:兴趣是第一位,习惯是第二位的,然后才是素质、学习。任何压制孩子天性,牺牲孩子兴趣,拔苗助长的教育,对孩子都是摧残和伤害。
在这方面,我们是很有同感的。
缺少的必然渴求,富足的才会淡定。孩子的成长,每一个年龄段有每一个年龄段的任务和需求。学前儿童的主要需求是父母的陪伴,和伙伴一起游戏。这时候,一定要让他们充分接触自然,亲近自然,接触伙伴,和伙伴尽情玩耍。
会不会玩疯了,光想玩,不想学习?
不用担心。每一个孩子都有对知识的需求,都有好奇心,都有学习欲望。要不他们为什么小时候喜欢问这问那,盼望上学。
被赏识的,往往是孩子愿意发展的;被强迫做的,往往是孩子从心里拒绝的。孩子小时候,偶尔出现对知识的好奇,被家长认可和肯定,于是他会沿着这条受表扬的路子走下去。这就是一些小孩子小时候就爱学习的原因。孩子小时候,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所以不主动学习。这本身也没有错,等到该学生时候,他也会去追求知识,主动学习。错就错在家长的错误干预。人家小孩子爱学习,自家的小孩子不爱学习,家长没有面子,于是就把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做比较,就批评自己孩子不爱学习,甚至强制逼迫孩子必须学习,必须按父母意志认真学习,超负荷学习。于是孩子就开始抗拒,开始讨厌学习。
一句话,爱学习的孩子一方面是因为天性,一方面是因为被认可,被肯定;不爱学习的孩子几乎全部是因为被错误干预,被过度教育。
两天时间,我和彭宇一直都在探讨这些。关于孩子,关于家庭,关于教育,关于人生……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