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十三四岁时,总和父母对着干,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能持续2~3年。这种“作对”在有的孩子身上表现明显,常把母亲气哭,把父亲气得浑身发抖,在有的孩子身上表现较弱,但一般父母都能感觉到这种“作对”。心理学把这段青少年时期称为“心理逆反期”或者是“仇亲期”。
人的一生中有两次断乳期:第一次是在1-2岁时候的生理断乳期,之前依靠母乳的孩子差别是不大的,但断乳后孩子长胖长瘦是不一样的;第二次就是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14.5-17.8),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也叫精神断乳期、心理断乳期),在此之前,对师长惟命是从。而在此之后,独立意识增强,自尊、自信心加强,逐步走向社会化:包括正常和畸行岁时期的。
其实人在长大的过程中,对人、对事、对物的认识,有时会片面,甚至是偏激,这些都是正常的。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全面的、辨证认识人、事、物。我们也不必要苛求孩子在16岁的年龄便会全面、客观地评价我们。就象我们的父母当年并没有苛求我们一样。但一些孩子发展到比较极端化的时候,就要注意精神偏执倾向,及时加以心理治疗扭转。
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最直接的,因交流途径不畅通,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也是屡见不鲜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属于是所以这段时期也被称为“仇亲期”。应如何进行正确的心理干预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时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
“四最”、“四化”、“五大高峰”
四最: 1、最积极:体现在工作和学习方面 2、最有生机:初生牛犊不怕虎 3、最好学习:求知欲特别强 ;4、最缺知识经验;文化、社会知识,生活、政治经验。
四化:内心空虚化、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
五大高峰:1、体力高峰:
正处在长身体、发育旺盛的阶段。统计显示:这时候的死亡率是最低的,所以说一些急、难、险、重、新的的任务用青年来完成:比如可以组织“青年突击队”,但是就没有组织“老年突击队”的。
2、智力高峰:
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均处于高峰,思维敏捷,说话频率快,因为他的脑子灵活。
3、成就高峰:
人的一生为社会做出成就,就在青年期或者是在青年期就已经打下基础。自古以来,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是在青年时期就有所成就的:三国时期的周瑜,领导的火烧战船的赤壁之战,那时候才20多岁,现在肯定能够评上优秀团员的。
4、特殊行为高峰期: 因为其精力充沛,敢想敢干,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经验不足的缺点,所以其行为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说革命革新始于青年,同样,动乱和闹事源于青年。
5、需求高峰期: 学习受教育需求:学习的自觉性已经形成,比少年儿童有了很大的进步; 就业需求:处在一生中首次获得一份职业的选择时期。 住宅需求:对于青年中后期,闲暇时间如何过得丰富多彩。
了解了孩子的基本情况,我们就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最重要的还要注意自身的行为方式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
一个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撒谎,我就问他:别人约你去做事,你不愿意去,是不是找个理由推辞掉了?你只要是当着孩子的面说一次谎话,孩子就觉得说谎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孩子在不能够判断是非的时候,往往以父母为学习的标准。
所以,父母在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似听非听,或者一边做其他事(例如看电视)一边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个招呼,取得孩子谅解。
2、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要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孩子的意见。
3、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发言。尊重孩子会使孩子尊重自己,教训常常带来反感和对立,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4、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明确指出他们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
5、家里的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与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作出决定,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 由于父母自身的行为方式可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故父母在日常行为方面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出好榜样。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如果自己要抽烟,就无法说服小孩不吸烟。青少年一般都是根据别人的行为而不是根据言词来学习和评价别人的,当然也包括评价自己的父母。
2、孩子做的事,不要每件都指手画脚,许多事可以放手让他去独立进行。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如采取激烈的方式就易产生隔阂或加深隔阂。
3、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中国的传统是对小孩的隐私不尊重,因此常常出现父母拆孩子的信件、看孩子的日记等情况。这些情况有时会引起孩子的情绪对立,父母应该用关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
4、对任何事都要保持冷静,避免做出过分的反应。即使是一次偶然的过火行为,也容易在感情上留下长期的裂痕。
有的父母说,理论的东西实在是不好理解,有没有一种最简洁的方法快速达到和孩子交流的目的。我告诉他:有!找一个大家心情都不错的星期天,不要问孩子如何有关学习成绩之类的话,给孩子商量一下爬山去,然后适当时候搂一下孩子的脖子走路。
这个时期的孩子和父母的肢体接触很少,孩子肌肤也是处于饥渴状态。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最好交流的高潮都是一个拥抱,而看似简单的一个拥抱,就好像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一样,使得感情的反应迅速升温。
相信通过父母和孩子心灵上的交流,会找到共鸣点,走到一起。时间会弥补心灵的伤痕,关键是方法对头。对孩子极端的行为,不能任其发展,但也不必耿耿于怀。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点”,避免触动敏感处,会有利于心灵创伤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