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已有的实践活动,对自己必然是一种提升,对别人或许也是一种启发。自2002年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无论是教研部门,还是各学校都始终把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学反思看作是课改工作的双翼,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反思近几年的课程改革,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它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思考、体验、欣喜和变化。随着教学观和学生观的改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此带动了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变化,而课程资源的丰富、评价方式的多样又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和成长空间。
我们在深刻反思中,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最为关心关注的仍然是成绩背后的问题。
一、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有着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只要一提到教学改革人们首先想到的则是课堂教学的改革。那么回顾我们这些年的课堂教学所走过的风风雨雨,所进行的改改修修。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距离理想境界应该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反思一:教学设计是否需要过于精巧。
评价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从开课时的导语设计到结课前的激情升华;从板书上的用词布局到每个环节的衔接过渡,都做了精心的设计。按照这样的设计,师生间反复演练,课堂上师生表现出高度的一致,配合得几乎是天衣无缝。这样的精彩,成为一种人为的精彩,是教师单方面刻意雕琢的结果。类似这样精巧的教学设计,不知又有何实际意义呢?
反思二: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师生之间的沟通,是见解的激活,是思维的碰撞。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的挑战。应该说,学生喜欢民主、平等型的课堂,但这绝不等于“自由泛滥”。如果教师放任自流,学生曲解文本在语言文字中所反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甚至有违社会公德,有违社会伦理的不正确的感受和理解也不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目标显然也不能达成。与此相对应的是学生不喜欢犹如一潭死水般的课堂。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缺乏思考,形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更不存在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学生所能做的只有是被动的接受,他们对学习已毫无兴趣可言,又何谈学习效果呢?
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我们的课堂,就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反思三:重课程开放,轻阅读文本。
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曾说过:“千重要万重要,掌握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掌握教材就没法”。
建立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是《纲要》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开放应建立在充分尊重教材,有效完成教材目标的基础之上。课堂上常见到这样的现象:1、文科课上补充大量的信息与资料,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在听一些语文课时, 常感觉不像是语文课,倒好似置身于“资料汇报课”、“历史课”和“常识课”。这样做显然无法达成语文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及过程与方法目标。2、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书,不能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书,缺少对学生进行认真品读、整体感知、精心揣摩、具体感悟阅读技能的培养训练。在数学课上,很少见到让学生读书思考,不知我们的教材还有何用? 3、忽略了教材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素材。比如:教师对《语文园地》中的“我发现”、“展示台”等栏目的内容不能做到充分发掘和利用,错过了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利时机。4、对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学科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像语文的综合素养、数学思想、艺术素养、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和培植。
2004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来自全国语文教学专家们根据目前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教学中,首先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语言性学习的能力。要防止忽略教材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它内容或安排与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我们认为这既点出了语文学科教学的要害,同时也给其他各学科敲响了警钟。
反思四:自主学习的误区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自主学习”已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时尚”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的能力不强,掌握不好,处理不当,使得我们现在的自主学习收效甚微,具体表现在:
1、有名无实
有自主学习之名,无自主学习之实。在安排布置自主学习问题后,教师名为学生自主感受,但交流时,教师却完全按预案进行,将学生的“自主”弃之脑后。这样,就忽视了课堂中的生成性与不可预测性,学生的“自主”变成了装饰品,点缀于课堂之上。
2、“自由放羊式”
课堂中只图表面形式的热闹,整堂课下来,学生忙这忙那,“自主”至极。这种将过程无限性放大的课堂,剔去作秀的成分,课堂则所余无几,必然导致教学无效性的大大增强,真可谓“结果诚可贵,过程价更高;若为自主故,两者皆可抛”了。
3、“赶鸭子上架”
课堂中过分高估学生的实力,处理教材时缺乏理性的分析,不能做到“以学定教”,对课堂出现的情况预设不足,更缺乏二度设计的能力。学生被赶上架后,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堂课下来也所获无几。
我们认为,自主学习应重在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达到学生自能读书的境界。
反思五:合作学习的软肋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可以使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得到充分展现,可以促进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是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载体。而现实中有些合作学习的场景却是这样的:
1、重合作学习轻个体学习。教师刚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学生马上聚在一起探讨,交流。教师不给合作学习中的每个学习个体思考、感悟、理解的学习时间,如此鼎沸热闹的场面学生这个学习个体是否还能集中思考、感悟、理解?没有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理解,则讨论什么?交流什么?促进共同提高的目标又如何实现呢?
2、忽视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在有些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看到的常常是优秀生那活跃的身影,听到的是他们独特的见解,合理的分析。而那些学习上的后进生则总是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成了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在这些学生之间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更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合作学习关键不在形式,应重在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合作方法的习得,要形成一个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的行为习惯。
反思六:我们的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应该说是广大教师最常见、最普遍运用的一种反思形式,也是我们看似最熟悉又最陌生的一种反思形式。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蜻蜓点水,避实就虚;盲目乐观,回避问题;不加思考,应付了事;好高骛远,不求实际;空中楼阁,虚无缥缈。
课后反思到底该怎样写?该写些什么?或许我们能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形成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师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教师反思录》中获得一些启发和启示。
反思我们的教学,虽然是问题多多,矛盾重重,但这也正是我们反思的根本目的之所在,也正是成长和进步的根源之所在。
二、让我们在反思中成长。
反思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我们最终需要的是如何去解决已发现的问题,这才是最关键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去加以解决,那么问题将永远成为问题,我们的工作将永远无法取得突破和发展。因此,加强反思意识的培养,形成正确的反思习惯,用正确的反思方法去解决和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应成为我们一个永久性的课题。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反思意识,养成正确的反思习惯呢?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反省思维的三种态度,即开放的头脑、责任感、专心致志。按照杜威的反省思维理论,我们把反思划分为“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反思”和“为活动反思”三种。根据以上反思的过程,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反思。
1、反思日记。及时写下自己的经验与教训,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教师间相互观摩教学,详细描述所看到的情景(课堂实录),并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共享。(教育研讨沙龙活动)
4、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课题研究)
反思是超越的,其真谛就是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反思则奋进,深思则升华;反思是个性化的,它属于个人奋斗,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日久天长,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
让我们共同努力,从“敢于反思,剖析自我”做起,体验 “善于反思,完善自我”的感受,达到并最终实现“学会反思,超越自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