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七律 .长征》__一节让师生留恋的语文

发布时间: 2017-04-08 10:43:33 作者: rapoo

那天,五二班的孩子们,全校的语文老师和领导们,齐聚多媒体教室,一起行走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经历着长征的“千山万水”;感受着伟人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今天的授课老师是廉艳萍。

上课伊始,廉老师用慷慨激昂的语言,简介长征的时代背景。接下来让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有人汇报: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面临的饥寒交迫的故事;有人汇报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每天都面临着死亡与危险;还有人汇报,长征途中敌人的围追堵截……资料可谓丰富而全面。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重温长征的艰难险阻。”课件播放了一段长征的视频。真实的黑白画面深深吸引了全体学生,老师们也沉浸其中。仿佛身临其境,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征的困难。

接着廉老师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长征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太难了!”“是啊,长征的艰难让人望而生畏”“然而,在诗人毛泽东的笔下,在英雄的红军战士眼里,它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廉老师做到了。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走进诗歌的兴趣,并主动阅读。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从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们突破了“朗读“的难关。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第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把“岷山”读成了“明山”。廉老师这样提醒大家:先为某某的勇敢鼓掌!有没有错误呢?嗯,你听得真认真!然后,廉老师在黑板的左上角,为学生示范写“岷”。这样的鼓励,这样指导,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

“长征在毛泽东的眼里是什么样呢?你从哪句诗中体会到的呢?”在学生充分朗读了诗歌后,很容易就能找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接下来,利用丰富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逶迤、磅礴、暖、寒、千里雪”等词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诗歌的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呢?”同桌之间进行交流,给每一个学生锻炼的机会,再从中感悟了诗歌的感情。

整个以上环节,廉老师定位是“我读《长征》”。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师生合作,平等交流。

在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的基础上,课堂进入第二个环节“再读《长征》”。廉老师的激情朗读调动了学生们朗读的积极性,大家放声朗读,对比朗读,小组赛读,大家齐读,还有教师设置情景学生根据情景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情朗读,朗读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课下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也情不自禁诵读起来,整个课堂是一片朗朗诵读声。通过反复多变的读,学生读得越来越有感情了,仿佛自己成了诗人,仿佛自己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员,用激情表达着红军长征胜利的喜悦。

最后,廉老师还设置了一个学唱《长征》歌曲。学生在歌曲中恋恋不舍,排队离开了多媒体教室。

在离开教室时,廉老师的一句话让听课的老师不禁笑起来:别挤,别挤,红军战士还兴挤!这样的小幽默,在这节课上时有出现。比如把“泥丸”说成“泥丸儿”,用儿化的亲切,让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悟红军战士视困难如等闲的大无畏精神。常常引得听课的老师忍俊不禁。

40分钟结束了,但大家依然沉浸其中,久久不肯离去。

这节课,已经过去两周时间了,但却始终在我的脑海里。

正像评课过程中,老师们的评价那样:这是一节师生积极投入的语文课;这是一节让人回味无穷的语文课;这是一节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整节课,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评课花絮

——廉老师今天的课也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廉老师亢奋,五二学生兴奋,听课老师享受;

——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还想听廉老师的课。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