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做好孩子的镜子
文/嘉杰
毋庸置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美国教育家克莱尔曾说过:如果你自己都不准备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而“成就”在此的第一要义在于成为孩子接受的、爱慕的、模仿的父母,第二才是在事业和生活其它方面的成就。这句话道出了父母榜样的力量的重要性。但我们的有些父母却给孩子做出了“这样”的榜样。
我在《新教育》中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张家港学校一位初二的学生,星期日晚上在家复习迎接考试,他父母邀了几个朋友在家搓麻将,其响声搅扰了孩子学习,孩子无奈地说:“11点多了,还打,我明天怎么考试?”麻友们正在兴头上,对孩子的话不予理睬,孩子生气了,就将电视打开,并把音量调到最大,弄得左邻右舍上门抗议,他父母觉得丢了面子,将孩子打了一顿,孩子连夜出走。
我还亲身经历这样一件事,也让我感触颇深:有一次,我在一家餐馆进餐,这时一位小男孩哭着跑来向一位正在饮酒的男子哭诉:“爸爸,我和小明打架了。”孩子的爸爸醉眼朦胧地问:“你输了还是他输了:”小男孩哭着说:“我输了。”孩子的话音还没落,只见孩子的爸爸一脚把孩子踢倒在地,骂道:“真是没用的东西,以后和别人打架,要狠点,把别人打伤,爸爸掏钱给他看病,人家把你打伤了,你白受!”孩子爬起来惊恐地望着他的父亲。
这些也许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个案,但却凸显着我们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知道善良可以造就善良,光明可以造就光明,友爱可以造就友爱,和平可以造就和平,同样,仇恨可以造就仇恨,消极可以造就消极,冷漠可以造就冷漠,自私可以造就自私。第一个事例,家长打麻将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不但不听孩子的劝阻,反而将孩子毒打一顿,导致孩子深夜离家出走,就这一打,不知打碎了孩子多少梦想,揉碎了孩子多少憧憬。第二个事例中的家长,简直在抹杀孩子善良的本性。真是可悲可叹呀!
父母要求孩子语言文明,自己却出口不逊;要求孩子诚实守信,自己却谎话连篇;要求孩子勤奋学习,刻苦攻读,自己却无所事事,庸碌无为;要求孩子见义勇为,自己却明哲保身;要求孩子知恩图报,自己却不尽孝道……如此种种,在孩子迷茫的同时,心理也被扭曲。
那么,家长究竟该怎样做好孩子的镜子呢?我认为,应从一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父母要善于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身教永远大于言教,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2004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没有书香校园,又怎会有书香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能渴求孩子成才呢?所以请家长朋友们每天挤出一点时间,翻阅几页书,甚至和孩子进行共读共写,一定要相信,只要上路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的进步,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越来越优秀了。
其次父母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做父母的必须以身作则,躬亲示范。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做起,保持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要经常清理自己的卧室,养成每天早上起来叠好被子后才走出卧室门的习惯。许多家长在关注孩子知识积累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事实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知识积累更为重要。特别是孩子上小学低年级时。家长
最后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是孩子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父母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孩子的参照。父母要使孩子的言行有所遵循,切不可言行不一。言行相悖比对孩子放任自流效果更坏。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己”要求在孩子身上形成的品质和良好习惯,父母都应具备。父母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