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个性化教育?
今天,一位来自于乡村学校的老师为我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她本是学校的副校长,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她接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又接收了一个已离校三个月的学生,但这个顽劣的学生并没有让好心的班主任放心,而是经常打架斗殴,并和社会上的一些青年混在一起惹事生非,本是纪律标兵的班集体因为这个学生成了被批评的对象,她怒不可遏,拿起书想摔在这个学生身上,这个学生也知道自己做了对不起班级的事,低下头准备接受常有的惩罚——挨打,但由于太气愤,她竟没有拿稳书,书掉在了地上,当她拾起书时,气已消去了大半,想起还有教学任务,便把此事放在一边。意想不到的是晚上她收到了这个学生的一张纸条,对自己所犯错误进行的忏悔并感谢老师没有象其他人一样打自己,感觉自己还是可以救的。从此,这个学生变了,再也没有打过架,在初中毕业时,这个原本每门只考个位数的学生竟然考了二百多分,虽然也是一个极差的分数,但对于这个一向不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质的进步。现在想起来,她有点后怕,庆幸自己那一下没有打下来!
听过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使国人大都有“求同”的思想:看见一件衣服漂亮,问问在那里买的也去买一件;看见谁的提包好看也要捞回一个同样的才甘心。但在教育上这种思想却要不得,因为长期同样的方法在学生心里已形成了抗体,很难会产生作用,所以这时就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设计一些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对于一个犯了错经常被打的学生,你使用了一种温和的方法来处理,就收到了如此好的效果,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个性化教育案例。
想到这我不仅又想到一个问题:在学生默写不过关时我们让他们抄十遍、二十遍算不算体罚?我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认清为什么罚,必定是这个学生不操心或根本就不背不写,也就是他习惯了不背不写,这时用一种强制的手段来强迫他去背去写,这与以往不同,并因为被迫的背与写让他过关了,这何尝不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呢?而且我认为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个性化教育。
教育的道路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用不变应万变的战略方案早已过时,应以万变应万变,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才是教育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