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
孩子上二年级的时候,我曾经听过一句话:孩子长大干什么回答:他能够自己独立生活,肚子饿了,能够简单的给自己做点饭吃,就行了。
初听,想不明白,细想,话说得很有道理。
孩子学会生活,其它的问题相对会迎刃而解。学会生活,就是学会生活自理,主要是让孩子从小做些家务,通过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
中午接孩子回到家里,放下手中的东西,就赶紧进厨房了。忙着开火,一炉灶煮汤,一炉灶馒头。我在案板上切菜或忙活炒菜。我在厨房里忙活的时候,孩子会站在旁边问东问西的。我一边给孩子讲切菜的要领,一边示范,让孩子看清手指放置的位置。煎鸡蛋时,孩子看着我做,也想亲自试试,我让孩子自己拿铲子,在锅里翻腾。时间久了,孩子慢慢的也就学会了煎鸡蛋、下水饺、馄饨、元宵等简单速冻食物。吃饭时,孩子会帮忙拿筷子,把饭菜端到饭桌上。
周末,收拾房间,抹桌子、擦窗户等家务活,铺床单时,我会让孩子过来帮忙。床单大,有时候懒得走过来走过去,便喊孩子过来一起铺床单。孩子挺乐意干这些活的,这是他的一项乐趣。手拿扫床笤帚,在床上扫来扫去,孩子很是好奇,床上看着干干净净,怎么一扫就会有那么多的曾经看不见的灰尘呢?铺床单时,孩子看见床单被我甩过去,不平整地落在在床上,忽起忽落,很是好玩。孩子有心情整理自己的房间。把自己的书柜上的课外阅读书籍,按照高度、长度排列整齐,书桌上的笔筒、橡皮等学习用具,一起归类。学习课本、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按顺序自己整理。相对来说,孩子的自理,不仅给家长省了不少事情,也为他自己打下生活的铺垫。
“妈妈,元宵煮出来怎么是黄的?”孩子打电话过来,咨询我。我一听以为耳朵出毛病了,自己听错了,“怎么了?”
“妈妈,以前你给我煮的元宵都是白白的,我煮出来的怎么是黄颜色的,是不是变质了?”我一听,心里也犯嘀咕,元宵真变质的话,千万不能让孩子吃,“算了,孩子,你看看家里有没有其他吃的,洗苹果、剥脐橙吃,喝奶也可以,先不吃元宵了,你要不想倒掉得话,先放在锅里吧,等妈妈回到家再说,好吗?”“嗯,妈,那我不吃了,我喝奶吧!”孩子悠悠地说。孩子一天天长大,他自己也愿意捣鼓吃的。有空,他自己也想法变花样做吃的。一次下班回到家里,孩子很兴奋地说:“妈妈,你尝尝我做得孜然豆腐!”我一尝,味道确实不错,孩子搂着我的腰,撒娇地问:“怎么样呀?”“你在里面放了什么作料?”“我放了豆瓣酱!好吃吧,跟外面卖的味道不一样吧!”孩子自豪地看着我。我很欣慰,小小的孩子竟然会有这样的创意!
吃过晚饭,我收拾完厨房,便会接壶水放在炉灶上烧洗脚水。烧开后,等孩子作业写完,一起在客厅泡脚。在泡脚时,我和孩子说说话,有时下跳棋,有时玩孩子的纸牌。我们喜欢泡脚,凉水中倒上热水,泡在温水中的脚舒舒服服地享受着。壶中的水用完后,孩子会自己晾脚丫上的水,洗自己的袜子。起初,孩子忘记洗袜子,不倒洗脚水,洗脚盆放在客厅,一放就是一晚上甚至到第二天晚上要洗脚了,才倒洗脚水。说过N次,不管用,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我忍无可忍,不再给他洗袜子,早上起床,没有袜子穿,我也不去管他。几次下来,孩子长记性了,洗完脚,洗袜子、倒洗脚水都一起做了。
记得《窗边的小豆豆》中有《野炊》一篇文章,讲述小豆豆学妈妈做饭的动作。小豆豆学着妈妈的样子切菜、做菜,赢来同学佩服的目光。
看完后,我一直在想孩子是否也有这样的想法,孩子的生活自理是本能,潜在的,只要想学就一定会爆发潜能,只是我们做家长的要给孩子提供机会。
人生的路,就是一种感受,一种经历,一种体会。孩子学会生活自理,也就具备了体会其它各种能力的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