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有泪 孝心无疆——读《孝心不能等待》有感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心不能等待已是一种追悔,放弃对追悔的补偿,情何以堪?
——题记
结识《孝心不可等待》源自上月的读书交流会,幽幽的背景、一把人去虚位的轮椅,两朵凋谢的菊花,一幅幅温馨而熟悉的画面,再加上交流者略带沙哑的声音,让整个会场充满了肃穆和哀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人没有父母?谁人不会老去?行孝需及时,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网购了图书,下载了有声小说,每每感受着作者面对病危母亲的无奈与追悔都会潸然泪下。《孝心不能等待》以日记的形式,用真情和泪水记录了母亲从病危到去世那段时间的心路历程。从看护生命垂危的母亲到治丧期间的后事处理,再到事后的追思与祭奠,作者用一种追悔的心情去反思遗憾,写出了思念母亲的锥心痛悔,由衷的情感再现了震撼世界的至诚母爱,并升华为“孝心不能等待”的哲理。
等你哥回来就好了,会给我找医生。”尽管文中母亲不想耽误孩子们,可即使在忍受着医疗手段折磨的最后关头,仍对生命有着强烈的执着与渴求。“妈妈,我回来了!”“您不是想我,叫我回来吗?”“妈妈,你为什么不说话?”面对病榻上的母亲,呼唤、泪水;泪水,呼唤……这只能表达情感,却不能救母亲出苦难。“吃饭靠鼻饲,排泄靠导尿,呼吸靠输氧,输液靠埋针,痰液靠负吸。妈妈的生命已经完全依赖于医疗的手段来维持了。”在守护母亲的25个日日夜夜里,面对着监视器上的各种生命体征,感悟到机械的护理是冰冷的被动程序反馈机制在作用,永远无法企及儿女们的孝心。那些机械只是维系母亲生命的科技手段,而不是母亲自身的机能。科技的医疗手段可以延长生命的长度,却不能保证生命的质量,昂贵的医疗费更不能换来母亲的快乐,减轻疾病对母亲的折磨……此时,连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都成为了一种奢望。然,与机械无情的医疗手段相对的,是作者与家人用爱心与孝心筑起的生命防线,“医药是用于病理的,而护理则是维护生命的。”他们用爱心和孝心挽留着妈妈,创造了医疗界中的奇迹。母亲在一个家里,就像维系四方子女的核心,永远牵扯着院方儿女的心。“冥冥之中,母亲对生的渴求成了自身意志的力量,在生死的临界点上,又毅然地回归到生的象限。”躺在病榻上的母亲,在痛苦中守护着家中的每一位成员,等待着最后一次的相聚和团圆。
尽管母亲最终还是走了,但我悲恸的文字中读懂了母爱的伟大,读懂了子女的孝心。为人子女,我们也时常想尽孝于床前,实际上,我们更多地在想“等我再富裕点、等我忙过这段儿、等孩子再大点儿……我一定会孝顺老人。”可我们往往忽略了人生有限,时间苦短,在我们不经意间,我们的父母已垂垂老矣。即使有一天你为他们买了漂亮的衣服、昂贵的滋补品、舒适的别墅,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生命的终点,再也没法享用了……是啊,只有面对脆弱而坚强的生命,面对生与死的别离时才会使人显得渺小,才会促使我们去珍惜亲情,然,一切都来不及——子欲孝而亲不待,孝敬的大门永远的封闭了,留在心中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沉痛、悔恨和遗憾!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正如毕淑敏所说“我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国与家,国破则家亡;家与国,家为国之基,无家何以有国?为子时尽孝,为臣时尽忠,这是分属人的社会角色的不同责任。尤其是现在的父母,他们并非需要山珍海味、行孝膝下,更多的是需要精神意义上的关心,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次团聚就能让老人兴奋一阵子。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孝经》对“孝”的要求和方法做了系统而繁琐的规定,对父母生老病死的过程,提出了“孝”的标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据说,比尔盖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顺。”这句话出自于一个美国的首富,这不能不让我们感慨和深思:无论我们成功与否,无论我们是否富有,都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孝敬父母,父母想要的只不过是我们的那份心意。
别“忘了时间的残酷”,
别“忘了人生的短暂”,
别“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
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否则,你将永远无以尽孝,因为孝心不能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