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学生的智慧
——《阁夜》教学后记
今天上午,我们要学习杜甫的《阁夜》一诗。
《阁夜》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也陷入了战乱之中。永泰元年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与西山都知兵马崔旰互相残杀,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社会的苦难和个人生活的坎坷,在杜甫忧国爱民的胸怀中流淌出充满悲慨气息和身后历史感的诗句。
这首诗的第三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历来争议颇多,尤其是“夷歌数处起渔樵”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更是莫衷一是,争论不休。我查找了很多资料,解释不一。
课本注释: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这个注释只是对诗句做了字面解释,至于诗人写这句话的作用根本没提。
教参解释: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夔州本已地处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争的残酷。
百姓闻战伐之后的哭声是乱世之音,毋庸置疑,可是如果说渔樵的歌声也是乱世之音,好似有点牵强。渔舟唱晚,那是多么美丽的意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一句曾引起多少人的遐思和神往。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杜甫诗选评》中有这样的观点: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家为战伐而痛哭郊野?而渔樵生活不会从此断绝。战争无论拖延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
这个解释完全颠覆了前面乱世之音的说法,反而给全诗晦暗的意境涂上了一抹亮色,就好似鲁迅小说《药》中烈士夏瑜坟头的一圈白花,昭示着希望。
我又参考了《唐诗鉴赏辞典》上面的解析,现在抄下来。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这个解释应该是最权威的,诗人心境悲伤自在情理之中,但是,它也只是提到“夷歌”使他悲伤,至于为什么悲伤,也是语焉不详。
我在想,如果课堂上,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会有什么样的理解呢?
于是,上课的时候,讲到这一句时,我问大家:“诗人写到百姓听到战争凄苦的哭声之后,怎么又突然提到了渔樵的夷歌?有哭的有唱歌的,这上下句内容协调吗?”
我把这一个问题抛给了大家。原以为,这个让诸多诗词评论家争论不已的问题一定会难住学生,我还担心学生像吃了一记闷棍一样,鸦雀无声。不成想,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问题刚提出,同学就议论纷纷,跃跃欲试。我叫了几个人,谈了谈他们的看法。
最先站起来的是黄同轩。他说:“我认为渔夫和樵夫唱的歌应该是悲壮之音。”他大概是注意到了颔联中“五更鼓角声悲壮”的“悲壮”一词。
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认为?有什么根据吗?”
他说:“没有,只是这样感觉。”
黄同轩坐下了。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光永星,他说:“这应该是渔夫和樵夫在悼念自己的亲人吧。”
“为什么要悼念自己的亲人?”
“战争中战死了呗!”
这孩子好像还没有从我们举行的关于悼亡文化的讲坛中回过神来,竟然想到了悼念的歌声。
第三个站起来的是孙奎胜。他说:“这歌声是不是一种信号?”
“什么信号?为什么发信号?”
“当时夔州一带不是正在发生战乱吗?他们是不是在请求支援?”
“难道是接头暗号?”同学们都笑了。
第四个站起来的是杨京艺。他说:“我觉得是为了和前一句形成对比。前一句作者写百姓因战乱而哭,这一句作者勾画了一副安逸悠闲的生活图景,表达了希望战乱快点结束,老百姓快点过上幸福安定生活的愿望。”
杨京艺的观点得到了很多同学的支持。
听完大家的发言之后,我暗暗惊讶于同学们活跃的思维和大胆的表述,而且他们的观点正和某些鉴赏者的观点契合,比如黄同轩讲的民歌的悲壮之音和教参上的乱世之音,比如杨京艺谈的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杜甫诗选评》上对生命的不绝望,简直同出一辙。不可不说的是,无论是教参的编者还是辞典的赏析者,他们都有着无限耀眼的头衔,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之前,除了预习时度过这首诗最多背会了这首诗之外,我敢说他们没有参考过任何的资料,他们没时间没条件,或者也没有兴趣,但是,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如闪烁出了如此充满智慧的火花,作为老师,我真的感到无比地欣慰。
忽然想起了一个故事,关于高斯的。
说高斯的老师错把一道已经解了两千多年却没有解出的题目给了高斯,高斯不知道这道题的难度,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终于解出了这道题,让老师甚感惊讶,因为,这道题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却被当时还只是一个学生的十九岁的高斯攻破了。
对这个故事含义的解读有许多种,但我觉得高斯的经历跟今天课堂上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实,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学生的智慧也是无穷的。
所以说,教学中,相信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相当重要。我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做一些思考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