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那些年我们认错的历史人物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4-17 10:51:57 作者: rapoo


其实想写这篇文好久了,只不过对这类知识的认知还比较零碎,今天好不容易把所有零零散散的人物集成一堆,就有了这篇文章。同时此文仅代表个人意见,学艺不精,如果有错的地方就有劳各位指出啦!

人物一:嬴政

为什么要先写秦始皇呢?多简单,多显而易见。人家是大王啊!

哈哈,开个小玩笑

其实是因为,后人对这位皇帝的偏见实在是太大了。

他是暴君,加重百姓赋税,致使民不聊生;他是暴君,抓壮丁建长城,为了一己之私建阿房(这个字读pang!)宫;他是暴君,才使得刘邦建起大汉王朝

可是,他究竟是不是呢?

世人都说他是暴君,可是他在执政的37年中从未妄杀过一位大臣,而至于秦朝繁重的赋税,大多都是子虚乌有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据历史考究,在秦始皇修建长城时征用的民工,都是有俸禄的,甚至派发有冬夏衣服,根本不可能有夏无粮冬无暖的情况出现,更不会有活活累死民工这一说。通俗一点来讲,就是说,这些农民工都是发工资的,还有统一制服,而且工资从不拖欠的!可以说,秦始皇是一个很不错的老板。

同时,不可否认的,秦始皇还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北击匈奴,南服百越,奠定了中国基本格局,真正的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的时代,还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军事家。

不过,还有的人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实在是令人发指。在这里就又有一个错误啦!焚书坑儒,实际上可不是活埋儒学,阴阳学和道学,是因为徐福找到长生不死药后自立为王从而触怒了嬴政,这才活埋了历史上一些炼丹术士,可不是想要在精神上统治臣民啊!

阿房宫建成后活埋工匠也是二世所为,自然牵扯不到二世他老爹了,从来都是父债子还,哪里有子债父还的?

不过说到徐福,我就来扯个题外话。

祝岛,地处濑户内海,在九州、本州、四国三岛环绕之间,人烟稀少。不过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在它的腹地有一种神奇果实,大小如核桃,汁浓,味道甘甜,据说食用可千年不死,闻一闻也可以增寿三个多月,秦始皇要找的就是这玩意!这种果实是藤状灌木,根和果实可入药,具有调中理气,生津温燥,活血消肿之功效,果肉绿色,果皮软而带毛,在现在他的名字就叫

野生猕猴桃!

鉴于皇上老家陕西秦岭一带就是野生猕猴桃的产地之一,这东西只怕皇上经常拿来开胃,也难过徐福找到了“长生不死药”也不敢回国了。

秦始皇也的确是个勤政的皇帝,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一天要批奏折一百二十斤,按照秦朝竹简记载来看,一天至少也要看十来本大部头书,因此,剥开一层层丑化的外衣,秦始皇真的是个优秀的帝王。

人物二:诸葛亮

说起这位,诸位都是如雷贯耳吧,向这位卧龙先生,隆中一对就把刘备说的心服口服,大呼:“高手在民间。”(额,这个脑洞开的有点大)

出山之后,任蜀国丞相,辅佐刘备刘禅,是蜀汉政治上、军事上的实际领导者,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第五次北伐是病逝于五丈原,追谥为忠武侯,后人也称其为诸葛武侯。

只不过,这位大名鼎鼎的诸葛武侯又有多少事是不实的呢?

先来说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的个人。

这位诸葛先生被后人说的简直和神仙没啥两样,可以夜观天象,可以七星灯续命,可以占卜平生,一切不可能的事情一搁到这位先生身上,都是可能的了,那是了,人家是谁啊?人家可是诸葛亮啊!什么事办不成?

可是别忘了,这位是卧龙先生,不是诸葛半仙,能力再大也是人,怎么会有那般的通天神技?

其实啊,这位诸葛亮更擅长的还是处理内勤,在军事上虽然也插得上嘴,不过真正听他的打胜仗的时候真的是在整个三国时期都不是很多的,西晋史学家陈寿著的《三国志》和南北朝时的裴松之所著的《三国志注》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大家都还记得诸葛亮出山后有名的胜仗——火烧新野吧,可是在这两部著作里,新野之战纯属空话,根本没有这回事!

而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也都是夸大其词,与原来的真事不符。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都是虚构或者是移花接木而来的剧情,却成为了后世口口相传的故事。

《三国志》里有云: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雌必赏,犯法怠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旬名责实,虚伪不齿,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都是在说诸葛亮处理内事的手腕,丝毫没有提及诸葛亮的军事手段。

在诸葛亮的成就里还有一事:气死东吴周瑜。

这便更是无稽之谈了。

莫说周郎气度本就不小,自然不会被气死,只说那大战之时周瑜迎战,诸葛亮在后方处理内勤,二人连碰面都没有过,除非那诸葛亮有通天的本事,要不然,我就百思不得其解了。

而为什么《三国演义》如此神化诸葛亮呢?小说毕竟是小说,自然不能与真正的事实相比较。

OK,我就说到这里,千古功名后人说,即使再多的话也不会让人们根深蒂固的偏见改变,只是一点,读史者要切记,野史与正史要完完全全的分开,野史中的一些小故事,看一看付诸一笑即可,千万不要以为,那就是真正历史了!

对了,还要提醒一下初中的小伙伴们,以上皆是我个人意见,为了不影响乃们的历史成绩,还是老老实实的按照课本背吧,万一哪天真的在试卷上这样填,那就是我的罪过了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