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得失之际:书上元夜游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4-18 10:50:42 作者: rapoo

得失之际:书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大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试译全文:

1099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兴的听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想)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赏析:

《儋耳夜书》(《书上元夜游》)写于贬海南的第二年。

这时,苏轼更加恬然自适、随运乘化了。文中写他与老书生数人于元宵夜出游的情景。他们“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又观看了“民夷杂揉,屠酤纷然”的夜市,游兴极高,完全忘怀了官场的得失,直到三更天方回家,家中人已鼾然熟睡。于是,苏轼“放杖而笑”,自问“孰为得夫”。意谓虽然失去了在朝为官的安乐,却赢来了在荒僻之地“与民同乐”的愉快。

苏轼的“笑”包括“自笑”和笑人。

苏轼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笑自己刚来海南时的自悲,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元宵节的夜游,其实气氛挺好。但归来看到家人酣睡正美,却觉得空兜了大半夜,除了疲劳之外一无所得,还不如躺在家里睡觉。这“游”和“睡”,到底谁得谁失呢?苏轼不禁自笑起来:为什么要去考虑得失呢?”想起苏轼早年过龟山的诗句:“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现在是同样的情况,汲汲奔走而一事无成,与本无一事而静卧不动,熟为得失?如果上元夜游的得失难以判断,那么人生动静的得失其实也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患得患失之心,本来就是自寻烦恼。对于人生的得失尚能了然超脱的苏轼,居然为“游”与“睡”的得失考虑起来,当然只好“自笑”了。

“笑韩退之”,则是笑他思度拘滞,不善超拔。因为韩愈曾写过《赠侯喜》的诗,诗曰:“吾党侯生字叔迄,呼我持竿钓温水。平明鞭马出都门,尽日行行荆棘里。温水微茫绝又流,深如车辙阔容。虾蟆跳过雀儿浴,此纵有鱼何足求。我为侯生不能已,盘针擘粒投泥滓。晡时坚坐到黄昏,手倦目劳方一起。暂动还休未可期,虾行蛭渡似皆疑。举竿引线忽有得,一寸才分鳞与。是日侯生与韩子,良久叹息相看悲。我今行事尽如此,此事正好为吾规。半世遑遑就举选,一名始得红颜衰。人间事势岂不见,徒自辛苦终何为。便当提携妻与子,南入箕颍无还时。叔迄君今气方锐,我言至切君勿嗤。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

韩愈《赠侯喜》一诗,将自己一生立身行事比喻作钓鱼。韩愈因钓不到大鱼而埋怨自己命运不好,想到大海等深水中去钓大鱼,显然讲的不仅仅是钓鱼,而是借题发挥,想去追逐更大更多的功名利禄。指出韩愈“不知走大海者未必得大鱼也”,实际上是批评韩愈不能忘怀得失的名利之心,从而勉励自己要放旷超脱,断绝一切名利思想的干扰。

这是一种成熟的人生态度。他相信每一种生存方式都能使人生获得自己的一份意义,关键在于心中应该超越得失计较。因为计较人生的得失,和计较“游”和“睡”的得失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因为觉得所得甚小,就要去远走高飞,追求更大的,那就是“不知走大海者未必得大鱼也”了。

读书人网 >一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