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新生入园适应有效作法例举(二)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4-18 10:54:10 作者: rapoo

生活自理能力与幼儿入园适应的关系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虽然看似与入园适应没有多大关系,但做为年龄幼小的孩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孩子入园的适应期。孩子入园后很多方面是要独立面对的,不可能再像在家里那样,由父母、老人、保姆包办代替了。幼儿在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时,如果诸多方面遇到难以跨越的障碍,例如:进餐、入厕、脱穿衣服鞋袜,包括与小朋友交往不能像在家里那样独霸玩具,要公平、谦让,等等,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就会产生为难和退缩情绪,拒绝上幼儿园。

我园连续三年对新生入园适应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随着适应期的延长,自理能力强的幼儿人数在逐渐减少,而自理能力一般和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在逐渐增多,其中在适应期为0天的幼儿群体中没有一人是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如图)。

幼儿自理能力与适应期关系对比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强弱,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家长的教养态度,很多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其家长具有正确的教养理念,并能理性地运用在孩子的教育行为上,对孩子的溺爱也会自觉加以节制,许多孩子入园不适应障碍的主因都会迎刃而解。例如,今年,我园新生中有位叫佳佳的女孩,2.5岁,剖腹产,从没上过幼儿园,但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好,孩子从入园第一天起就很适应幼儿园生活,一天也没哭过。可见,自理生活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入园适应障碍主因。自理能力的提高,会让孩子变得自信,减少对家长的依赖性,有利于孩子独立意识养成。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孩子会明白一个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孩子也会逐渐接受其它的行为规则和社会规范。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孩子自主意识的养成,遇事孩子会主动思考:我可以干些什么?我该干什么?我想怎么做?这样孩子就不至于离开亲人的庇护而手足无措。

作为家长首先要克服怕麻烦的思想,不能因孩子做不好、做得太慢,怕孩子弄坏东西、弄脏衣物、浪费时间等,就拒绝孩子想尝试自己动手的意愿,孩子这种自主动手的意识一旦被扼杀,就会变得懒惰、过度依赖成人。其次,家长要树立相信孩子会做得越来越好的思想,要多鼓励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有信心。再次,家长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根据孩子的动作发展,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帮助孩子学会自理小便、独立进餐、会穿脱简单的衣服、收拾玩具等等,这些虽然看起来只是生活上的琐事,但孩子在园一日每天要多次面临这些简单的问题,如果孩子不能很好的应对,就会成为他入园适应的一大障碍。

作为老师,同样也需要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方面配合家长开展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的生活活动对孩子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有效作法例举]

游戏化练习。将幼儿应该掌握的生活技能,通过孩子喜欢的游戏形式展现出来,让孩子感觉像是在做游戏,从而在不经意间就独立完成了自我服务的内容。如穿裤,比喻成火车钻山洞;进入寝室午休要轻轻的走,学做小花猫走路静悄悄等,孩子们会认为这是在做游戏,十分乐意地接受并配合完成。

图解式提醒。小班幼儿入园初始,对幼儿园的一切活动、习惯要求都知之甚少,情绪需要安抚、生活需要照顾、学习需要诱导,教师需要传达给孩子的讯息很多,只靠语言传达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让环境会说话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幼儿必须掌握的行为习惯通过简单的画面表现出来,让孩子看一眼就知道应该怎么做,图解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辅助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就是孩子小手肌肉的灵活性、手眼协调能力。所以,除了让孩子直接进行生活活动练习外,我们还可通过其它辅助活动,如:练习穿珠、折纸、插塑、泥工等等,帮助孩子炼就一双灵巧的小手。各类动手操作的活动都对幼儿小手肌肉群的发展有着十分有效的辅助作用,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鼓励式强化。鼓励具有积极的正强化效应,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鼓励能让孩子明白自己行为的价值、明确了应该努力的方向。鼓励能让孩子产生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形成前进的动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逐渐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持之以恒,最终动力定型,养成了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读书人网 >优秀作文精选

热点推荐